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2节来客(2) (第2/2页)
瑗也懒得睁眼,独自想着心事。 自鸣钟响起,蔷薇喊她起身,去给盛夫人请安。 换了件月白色折枝海棠纹褙,东瑗扶着蔷薇的手,有一个小丫鬟跟着她们,去了盛夫人的元阳阁。 她进屋,看到满屋的人。 盛昌侯脸紧绷着,神色很不好看;盛夫人努力陪着笑;三爷盛修沐坐在沿炕一排的太师椅上。 他的上首,坐在一个穿青石色茧绸直裰的男。 东瑗心里一动,是碧秋回来说的那人吗? 难道真是盛修颐派回来的人…… 她脚步突然虚了一下。 她给盛夫人和盛昌侯行礼,然后给三爷行礼。 三爷还礼,就指着那青衣男对东瑗道:“大嫂,这是老家的大堂兄,今天才从徽州来。” 是徽州老家来的人? 东瑗心里提着的那口气就缓缓落下去,不是盛修颐的坏消息就好。 她也来不及打量那位大堂兄,就屈膝给他行礼。 这位大堂兄给东瑗还礼。 落座的时候,东瑗看了他一眼。眉宇间和盛昌侯好似有两三分相似,只是面容带苦。看不出探亲的喜悦。 等东瑗落座,屋里又恢复了宁静,谁都不说话。 盛夫人只好没话找话,说下午东瑗送来的桂花糕很好吃。很合胃口,问她是怎么做的。 东瑗笑道:“院里的桂花开了,就摘了新鲜的。罗mama做的,她做了一手好糕点。” 盛夫人笑道:“我年纪大了,也爱些这般好克化的糕点。回头让罗mama教教我这边的厨……” 东瑗道是。 然后,又是一阵沉默。 盛夫人只好又道:“阿瑗,你先回去吧。天黑了路上不好走。你又是双身的人。” 东瑗感觉到了这个“堂兄”的不同寻常,气氛压抑得她难受。不是盛修颐的坏消息,她的心放了下来,也不愿意多待。 盛夫人开口让她先回去,她巴不得,忙起身给盛昌侯和盛夫人、三爷和大堂兄行礼,退了出去。 盛家在老家的人? 除了康mama,家里的佣人全都是上京后买的。想打听也打听不出来。且事不关己,东瑗就脚步微缓,回了静摄院。 盛修颐走了这么久。只有一封书信。 从此就音信全无。 次日吃了早饭再去给盛夫人请安,闲聊时东瑗就问起那位大堂兄来做什么。 “辰哥儿上京办些私事,顺便过府来瞧瞧我们。”盛夫人笑着对东瑗道,“大伯走了好些年,徽州离京都又远,他们平常不怎么来。” 东瑗笑了笑。 她听到盛夫人叫那位大堂兄为辰哥儿,推测他的全名应该叫盛修辰。 盛昌侯盛文晖有两个亲弟弟,二叔父叫盛文明,在京都做个小吏;三叔父盛文清,是个斯文的读书人。不曾入仕,都住在京都,离盛昌侯府不远。 没听说盛文晖还有大哥。 “我都没听说过徽州还有个大伯……”东瑗见盛夫人说起大伯家神色就微微黯了黯,不敢深问,只得随便寒暄一句,准备寻个话头把这话岔过去。 盛夫人却说:“大伯是侯爷的庶兄。没了十几年。他嗣单薄,只有个辰哥儿在你大伯母跟前伺候。你大伯母姓程,是徽州当地人,不肯离乡,所以没跟我们上京都来。留在老家看守宅。” 东瑗哦了声。 日平静里过了两个月,盛京进入了冬月。 冬月初九这日,东瑗在案几的书上画了个圈。 盛修颐西北之行已经整整五个月。倘若事情办妥,他现在开始启程回京,也许能赶上东瑗孩出世。 她已经七个月的身了。 倘若不能,便要错过了。 这日的天气阴霾得骇人,黑云四压,寒风似刀般割在脸上。 天气转冷后,盛夫人让她每日有空就去元阳阁坐坐,免了早晚请安。怕天黑路滑,她伤了身。 东瑗也应允了。不管刮风下雨,每日巳初都要去盛夫人那里坐坐。 盛夫人嗔怪她。 她就说闷得慌,想和娘说说话。她很坚持,盛夫人也由着她,只是吩咐多派几个丫鬟婆陪着。 冬月初九这日去了元阳阁,盛夫人正在叮嘱两个小丫鬟收拾包袱。 “娘,爹爹要出门吗?”东瑗给盛夫人行礼后,看到炕上的包袱里裹着男式的裘袄,就问盛夫人。 盛夫人神色哀婉:“不是,沐哥儿要出门。你徽州的大伯母没了。颐哥儿和侯爷都不能回去,让沐哥儿回去送送她。” 三爷盛修沐有差事的。 而二爷盛修海上次因为袁家小姐的事被打了一顿后,一直“卧床”,差事不做了,赋闲在家。 “二爷也去吗?”东瑗问。 盛夫人微顿,叹了口气才道:“海哥儿受了些风寒,不能赶路,才让沐哥儿去的。” ************ 第二更了,继续求保底粉红 oo~姐妹们投下粉红,或许今天会有惊喜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