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往事 (第1/2页)
大伙挨次在钟母墓前上完香后,小辈们就被打发先回到马车上了。钟澄又遣退了仆妇们,单独把杨氏留下来叙话。 “既然你都知道了,为夫也就不瞒你了,年后打算将林氏的墓迁入祖坟。希望你能体谅!”在钟母的墓碑前,他沉声对妻子说道。 “体谅?!让我如何体谅?是夸相公你多情,还是骂你寡恩?”杨氏悲愤交加。 “你且不必如此!当着母亲的面,咱们就把话说开了。前因后果弄明白后,是追究我的隐瞒,还是体谅我的不得已,你自己去琢磨。也可写信向岳父大人去求证。”钟澄盯着母亲墓前袅袅升起的青烟,不管她有没听进去,自顾自地说开了去。 “先帝在位时,当年我父官至三品的右副督御史。因揭发靖王陷害太子一事,被先帝迁怒,廷杖后贬出了京城,在回乡途中郁郁而终。母亲扶着他的灵柩,回到祖籍安葬。本打算带着我,留在祖宅守孝的。”回忆往事,他眼中无尽的哀伤,浓得化不开…… “待回到本家,江南一带清流仕林中,跟父亲相厚的同僚们,不时来家中祭拜。不知怎地被靖王党羽,淮安当时的知府获悉了。隔三差五地派人寻衅事端,给族中众人施压。祖父早年中进士后,就去外地就任,搬离了本家。咱们五房自他那代起,就是单传,并无亲兄弟。在族中也没人帮衬,是以我们这支跟其他几房,来往并不多。族中长老们抵挡不了众人的压力,只好出面劝母亲带着我,另寻它地安置。我们母子,这才迁往泗州就此住了下来。跟本家也渐渐断了来往。”说到此处,钟澄叹了口气,拾起墓碑上一片落叶,嘴中并没歇下来。 “我们母子相依为命,靠着娘帮人做针线,供我读书中了秀才,后又娶了亲。林氏的父亲本是泗州一举人,会试落第后开了间私塾。进格致书院前,早年我曾在他老人家的有恒学馆受过教。” “原来你们还是青梅竹马,怪不得念念不忘!”杨氏酸意十足地打断。 “也算不得青梅竹马,林先生是位极重规矩和男女大防的儒家夫子。成亲前,我和倩娘并没见过面……”钟澄淡淡地解释道。 “与林氏成亲后,我先是中了举人,本待三年后再上京赶考的。谁知才过一年,就逢新帝登基,朝廷颁下旨意,要在第二年加开恩科。是以那年七月,我就启程离了家。到京城后,与一帮同窗开始闭门读书。怎知那年淮河秋汛淹了家乡,母亲和怀着四个月身孕的倩娘逃难,去了邻县。” 吸了吸鼻子,他沉声说道:“待到第二年春天,为夫蟾宫折桂后,才在琼林宴上,得知家乡曾发过大水。匆忙赶回乡里,只见家园早被冲毁,乡邻已被冲散。待后来见到几位幸存返家的同乡们,打听她们婆媳俩的踪迹,大家只道没见过。有人又说亲眼见到,被大水卷走了。为夫那时自是不信,四处又寻访了半年,毫无音信。此时朝廷催促得紧,只好报了丁忧,在家守制。到初冬时分,母亲和妙儿才被杨大人托人护送回来,倩娘已在途中亡故了……”回忆起往事,钟澄眼中露出凄迷哀伤的神色。 敏锐捕捉到他的失落,杨氏心生酸意,正要发作刺他两句。眼中余光瞥见婆母墓前的孝幡,想到她在相公心中的地位,杨氏心虚地撇了撇嘴角,无奈地忍下了。 “为夫这才携母上京候缺。接下来的,你该都知道了。上门致谢时,岳父大人托吴年兄,提起这门亲事。定下亲后,他老人家又怕你不愿嫁,闹腾起来,就嘱咐我和母亲,先瞒着你关于倩娘的事。” 暗咬后槽牙,杨氏做出一脸不屑状:“那还是我的错了?!你要报恩,干嘛不干脆一直隐瞒到底?让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过足当探花结发妻子的瘾?” “当初答应岳父大人要瞒着你,也是为了全老人家一番拳拳爱女之心。纸终究包不住火,以后请封诰命,还得上报朝廷。岂能为了一时意气,将全家置于欺君大罪的祸患中?倩娘相随我于微末,为我延绵子嗣,伺候寡母,对钟家也是有恩的。为夫岂能当那负心之人,让她在地下,连个名份都没有?”面带戚色,钟澄厉声说道。 “就你忠义两全,我就是无理取闹?!钟澄,你就知道欺负我!”杨氏愤恨不已,说着眼泪又快出来了。 “之所以今天将前尘往事都告知与你,就是怕你瞎猜,跟族中妯娌们生些闲气,迁怒到无辜之人身上。人总是要朝前看的,倩娘又没留下嫡子,妨碍不了你什么。当好当家主母,咱们夫妻齐心,把家里和儿女们管好。将来少不得夫荣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