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理_思想者的悲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思想者的悲哀 (第1/1页)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巧言善辩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人,我们通称他为学者,他们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又留下了太多的悲哀。

    不知是读书太多,还是书中的道理就是错误的。童年时代,老师教导我们,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了编造美丽的谎言,甚至为谎言设立了纪念日(愚人节)。这时候我们又读过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是,我们便开始怀疑书本,觉得书中讲的都是天方夜谭,谁说过,沉默就等于许可了,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于是,作为一名思想者,便陷入了矛盾之中。

    如果,把人生分为两个因素,那便是,一个内因,一个外因,内因来自于书本的熏陶,而外因则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外因却时常决定着内因。因此,我们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于内因与外因二者之间的矛盾,究竟是谁的错了?作为思想者,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却一次一次陷入了矛盾之中。

    穿衣服,要赶潮流,理发,也要赶时尚,甚至,吃饭还要讲究品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都像赶集一样,冲向人类文化的最前沿。而作为思想者,他的思想,如果不跟着潮流走,也只能自取其辱,自毁其名。本可千古流芳,却只能遗臭万年。

    当看到社会大兴另类文化的时候,他仍然默念,男女授受不亲。当看到他人奢侈的生活之时,他重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自己的孩子犯了大错的时候,他仍然相信那句“不不教,父之过。”于是便学会了自责,使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

    思想者的固守,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一篇文章《漫游者》。在那个古老的村子里,有敢于打破祖训的人,翻山越岭寻找新的天地,但他们大多都死在了寻求光明的道路上,而当真正有人寻找到了另外一片光明回来造福更多人的时候,却因为他们没有固守祖训而受到了老一辈的惩罚,以此来证明,祖训是不可以违背的。而当暴风雨真正来临的时候,村里的人却沿着曾经漫游者留下的标记,果真发现了另外一片光明。这时,人们才明白,漫游者是正确的,而老者是错的,于是,他们把老者丢进了山崖,而那个曾经为了光明而献身的漫游者的思想却成为了他们一拜三扣首新的祖训,然而,思想者了悲哀,也就在这里,因为,他们很不懂得变通。

    这也让我想起了前段日子,网络上的一部电影《我的唐朝兄弟》。两个强盗与里正的语言和行为,充分体现了潮流思想与顽固思想的较量。强盗是为了救人而杀人,里正是为了执法而杀人,法大于情,血浓于水,而在那个昏庸的时代,情一定要大于法,强盗为救一个人而杀了该杀的人,而里正却为了执法,杀了一个人,却害了一村人。思想者的顽固,让一个人害死了更多的人,潮流思想者却牺牲一个人,救了更多的人,这是思想者,最大的悲哀所在。

    在现代社会万象中,当我们看到有钱人奢侈的生活,香车美女,豪华盛宴,作为思想者,他看不贯那些有钱人的生活中,他认为有钱应该去救助更多社会的弱者,而不是奢侈的生活着。思想者,拥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却得不到半点施展,空有一腔热血,只能落得,空悲切,一切都成空。

    思想者,可悲!就在于他的思想过于固守,可悲在于尽信书,不懂得如何变通。如果,思想者,懂得如何变通思想,那么思想的可悲,便会变为可喜、可呵!但此事古难全,这始终是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