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生隐秘(二更) (第2/2页)
些,谁能肯定太孙的心思会如何? 再来,若是等到皇帝过世,太孙再行继位,新老交替时最易动dàng,且皇帝薨逝时继任皇帝的礼制限制也十分要紧,以太孙的势力,更难平定朝局! 相对的,若是皇帝能够禅位,太孙的帝位就是最名正言顺的。他的命令也是。而太上皇的身体状况于国家的重要xìng,远不是皇帝可比。 若能将年轻皇帝的健康身体和老皇帝的经验智慧结合,定然能在接下来的“平叛”中,将动dàng保持在最低的限度! 然而,固然是这样利国利民又利君的主意,皇帝能轻易接受吗? 现在的皇帝已经在帝位上坐了二十余年,可有几个皇帝能觉得那个位置做够了的?现在的太孙又会感jī吗?感jī老臣的扶持? 如果说前生的黛玉还会有所幻想,但这一生,却绝不会这样。 她清楚的记得前生的那且—也就是原本的“明年”发生的事。 那一年,她听到父亲病重,在贾琏的护持下归来。林家的内宅已乱,他的父亲惦念不已的,一个是她,二是他的抱负功业。哪怕他的手,已经几乎写不的字。 也许,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她。 当知道太孙遉下,她的父亲将一切教给她,许她帮忙。他只有一点没有说,但她知道,她的父亲,希望在她身故之后,新皇帝能看在那份密折的份上,对她稍加照看。 可是,结果呢? 他的父亲没有等到禅让大典,等到的是皇帝同意仅告退的致仕辞章。通常会给予信臣、重臣的,面子上的挽留都完全没有。 于是扬州官圚知,她的父亲见弃于帝皇。 ——若非如此,贾琏有再大的本事,处置起林家产业来也不会那么容易。 本就缠绵病榻的她的父亲于是更是一病不起,这才肯定的告诉她,林家的家业再保不住,让她不要惦念。 后来,她的父亲去世,她不再过问林家产业,只说自己文,寄居贾府。 此后数年,可又等到了来自于帝皇的半丝照看? 禅让大典倒是举行了,弘治帝登基,可是,密折一事却全。人都只说,是祖慈孙孝、不恋栈权势的佳话 低着头,回想起过往的一幕幕,黛玉几乎把手中的帕子给纠结成团。 她能想得到为何弘治帝为何全无眷顾——只因在这位新帝的眼里,她的父亲这样得皇帝信任的老臣催皇帝禅让,乃是不忠! 过了好半晌,黛玉才忽然开口道“为何是上密折,而不是奏折、面圣?” 墨玉盯着她,很是诧异——这姑娘关注错重点了吧?林如海也惊诧。或者说他就没从之前黛玉的话中回神。 墨玉居然向黛玉直言,林如海也一样惊诧。 黛玉已经收敛了脸上的复杂,抬起头,眼睛眨也不眨的道“父亲既然也知必然不得皇上欢心,何不宁为韩忠献?” 墨玉稍怔,随即,神情变得意味深长。黛玉这番〖言〗论,若以她的,简直可以说已经到了“近于妖”的地步,但撚问题,得说这话很有道理啊! 相三朝,立二帝,韩琦到神宗时,已有功高震主之嫌。 但他的拥立之功天下皆知,加上退得及时,不管神宗心里怎么想,最终也只能在他的碑上写了一句“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上密折,皇帝可以当做没看见,不知道,暗地里给穿小鞋。上奏折,却是心念社稷,不避嫌疑。 如果改变不了林如海的主意,那么奏折肯定比密折强,面谏又肯定比奏折强。 可话说回来什么黛玉明知道后果,却全没想着改变自家父亲的主意?不过,他也没能改变父亲的主意就是了。 这么想着,墨玉放开此节,叶亲道“说得有理。” 林如浕是个经验丰富的读虽怔愣了好一会儿,此时也反应过来了。他心里想,不管是否是当真有什么天生的玄异,又有什么要紧?只要立得正、行得端,又有何妨?且又是自家的女儿。没听脿女太聪明就嫌弃的。 至于将儿女视作? 他又不是仟愚人还生而知之呢。 得说林如海也不愧是黛玉的父亲,待得回过神来,和当初黛玉对“玄异”一事的反应几乎一致。 不过,林如海又转念一想——既然天xìng颖慧,就更得注意,免得女儿聪明过了,就走了歪道。 故此,在墨玉说了那话以后,他略略沉吟一番,反道“之前你哥哥已和我说了许多,却是要为父放弃那主意。玉儒是没有这样心思?”(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