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历史_第三十九章 张弘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张弘正 (第1/2页)

    宋景炎四年的元月,当宋合州安抚使、钓鱼城主将王立,驻马钓鱼城外最后一次回头看看这座曾经如此顽强不屈的山城时,他的心情到底怎样,没有人能说清楚。

    从1277年(景炎二年)元军再度围城开始,王立和他的部下坚守了整整两年。然而天公不佑,连续两年的大旱绝收,使得城内原有的储备消耗殆尽,十几万人开始断粮。此外,和朝廷也已有三年不通音讯,后来更传来了张珏被俘、重庆失守的消息。

    面对城中内绝粮草、外无援军,围困元军日益增多的情况,王立深知已难以久守。

    他记得当年蒙古大汗蒙哥临死前在城外扔下的那句话,“若克此城,当尽屠之。”因此忧心忡忡地问部下:“吾等当以死报国,奈十几万生灵若何?”

    手下众将无言以对。但城内军民虽知道大难临近,却依旧同仇敌忾,毫无怨言。

    但王立没有想到的是,当初他在收复泸州时俘获的一个女人,熊耳夫人宗氏,却为他指出了一条“生路”。

    王立对外声称熊耳夫人是他的义妹,实际上是他的小妾,只不过这个女人侍奉他的老母的确很尽心。可就是这个熊耳夫人,她真正的身份是北元西川行枢密院枢密副使、兼安西王相李德辉的异父同母meimei。

    在看出了王立的心思后,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在她的劝说和李德辉的斡旋下,以降元后不屠城为条件,最终王立出降,从而保全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然而,王立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他开城投降后,全城没有一个人乞求怜悯,他手下的三十六位将领更全部拔剑自刎。

    当这个帝国名将王坚的儿子、亲眼目睹这个场景时,他会不会觉得无颜去见他的、当年在钓鱼城之战中击杀蒙古大汗的父亲?

    在评价类似王立这样的行为时,后世存有对立。斥之者以为是民族的叛徒和罪人,褒之者认为是保全生灵、顺应大势。

    可这样的悖论,在历史的这面镜子中,答案却再清晰不过。当初顺应了元、清的大势,这块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是士大夫,地位变得如何?

    但王立的行为并不能抹杀钓鱼城在宋蒙之战中、甚至是世界史上的重要地位。

    蒙古人在征战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杀人无数,凡是抵抗的城市均被屠城,惟有钓鱼城抵抗了四十余年,凭着它的赫赫名声最终全身而退。而且它在世界史上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名称:“上帝折鞭之处”。

    有些事情我们还是放到以后再说,因为它们仍然是与本书相关的。

    王立后来在史书上鲜有多少记载,但他的父亲王坚却在八百年之后,成为金庸《神雕侠侣》中击杀蒙古大汗的杨过原型之一。

    然而,无论怎样,此时钓鱼城的陷落,它都标志着北元帝国于至元十六年正月,消灭了陆地上宋帝国的所有正式抵抗,也表明北元已完全征服了东亚的这片土地。

    这本应是北元帝国极力庆贺之事,但北元南方征战的结局,却使它显得是那样不重要,甚至毫无声息。

    相反,北元帝国在二月连续发了两道旨意到南方各地:

    命江淮、湖南、江西造战船六百艘。

    禁诸奥各及汉人执弓矢,出征还,甲仗即输之官库。(也就是:禁止南方各部族,包括汉人持有弓箭;汉军军士出征归来,铠甲、兵器之类立刻入库封存。)

    同时,忽必烈还下旨元将囊嘉带:将两淮造回回炮的军匠六百人,以及蒙古、回回、新附军中的汉人军匠,能造炮者全部带到大都。

    北元朝廷在做什么暂且放一下,还是先来看看我们的主角。

    刘师勇在厓山之战中,疯狂地扫荡北元水师,不仅给予张弘范的北军水师以毁灭性的打击,还顺带收拾了厓山上的元军。谁让他们在岛上成为了跑也跑不掉的孤军呢?

    张弘范的部下只有一小部分乘小船逃掉。至于陈懿,虽然他开始也借小船跑了,可惜他慌不择路上错了岸,登上了已变成死地的厓山,最终成为那些元军的陪葬。

    吕师夔和李恒的部下跑得最快,情况要稍好些,因为他们是在北面,一见势头不对,立刻该上岸的就上岸,该跑路的跑路。刘师勇追着他们一直到他们丢弃了所有船只才怏怏而返。

    随后在厓山水寨,刘师勇宣读了陛下的旨意:“所有愿回琼州的跟他回琼州,不愿去的也可以立刻离开,决不勉强。”

    只是在经历了这样一个令人心惊的下午,所有人都已不再有什么异议,或者说不敢有什么异议了。于是他也于二月初和张世杰、苏刘义等人一起回到了琼州。

    不过刘师勇在进入琼州海峡后,又“sao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