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追忆(五) (第1/2页)
即使是让现在的忽必烈来评价,他仍然会认为:郝经、这个北方大儒,不仅对他和他的大元朝有着忠贞的气节,且还有着前瞻性的眼光。 郝经是儒生世家,祖先是潞州(今长治市)人,后迁至泽州的陵川(山西晋城),他的祖父郝天挺曾是元好问的老师。金朝末年,他的父亲郝思温避难至河南鲁山。金亡后,迁居顺天。他家境贫寒,白天背柴担米供养家里,晚上则读书。五年后,被张柔、贾辅知晓,请为上宾。这两人家里藏书万卷,郝经通读之后,无有不晓。随后他往来于燕、赵之间,元好问常和他讲:“你像你的祖父,才气过人,要努力啊。”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郝经的确是一个经得起磨难的人,并且很明显他和元好问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元好问是金、元之间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当时的北方文坛盟主。不仅二十四史中的《金史》纂修主要依赖他的著述,而且他的词,写的也绝对可以媲美宋代大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出自其手。 但元好问又是一个被后人遗忘的学者,甚至可以说是被刻意忽略,因为他有两件事为后人所诟病。一是他向北元举荐了五十四名金朝儒士;二是在他晚年,他与友人张德辉一起北上觐见忽必烈,拜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同时还请忽必烈免去儒生的兵赋,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以旧朝之人向新朝举荐人才,似乎也没什么,而且他举荐的人中,有十五个在元史中有传,说明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但拜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就无论如何都让人感到有问题了,老忽又有鸟资格当什么儒教大宗师? 后人有时候很奇怪这些儒生的行为,也许我们只有理解了“汉统”与“儒家的道统”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他们的所为。 在他早期的诗文里面,郝经并不乏对蒙古人的攻击,如“北方胡为来,掣箭飞砂石”,百姓更应当对他们“暗而陷(井)之”等等。可是等他被忽必烈招进王府重用后,他就变了。在他写的《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中,为从理论上阐明北元政权的“道统”,他更明确指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在儒学中叫什么?这叫“用夏变夷”。由此可见,后世所谓的“和平演变”知识产权,根本就不属于西方人,我们的儒生真应该向他们收大把的专利费。 可无论如何,这仍然让后人觉得有点不对劲。生活在这块东亚土地上的人,仅仅就是由你们这些所谓的“士”和“儒”来代表吗?不见得吧? 别的可以不讲,但后人至少可以说,把“儒家道统”寄托在一个“汉化”的忽必烈身上,这本身就有问题。这说明您有依赖性,甚至还可以说您“软”。而且从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您这样的行为,为后世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例子,虽然您并不是第一个。 每一个从外面到这块土地上杀一下、抢一把的家伙,只要实行所谓的“儒家道统”,就可以被原谅,甚至接受他们了?为什么后世的满清来了,杀了个尸山血海,又大肆起用这些士子儒生?为什么日本人也来了,烧杀yin掠,又大谈什么“王道乐土”?别人的眼睛始终在盯着你们,他们早就从历史中了解了你们,甚至看透了你们。 在蒙古入侵北中国时,郝经的祖父郝天挺就是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病逝,郝经的家族里更有多人死于兵祸。郝家也正是在三峰山之战的过程中,撞上了蒙古汉军的河北兵,由此全家归顺,所以后来才能被张柔所知道。 这样一个有着家仇国恨、理应对入侵者痛恨不已的人,一经别人招揽,立刻就变了,转而改为极力维护别人的统治,如此的行径又让别人会怎么想? “儒”的名声为什么被搞坏了?它的地位为什么在后世一落千丈?恐怕真不能先怨别人。 蒙哥攻宋的开庆之役中,郝经曾向忽必烈呈上了一篇很长的《东师议》。在这篇长文中,他还提出: 如欲稳妥地征服南宋,应该逐步进军,先荆襄、再两淮,然后是长江。因为南宋的主要战略是,“控制了荆襄地区就可以确保两淮,有两淮则可以确保江南。” 他的这个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