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十九、医学生的成长 (第2/2页)
芳华自失地一笑:“我就是神经反射弧太长,反应有延迟和滞后效应。所以,这情绪反应得慢慢消除,你得容我缓过这阵子就好了!” 嘉辉微笑着转过头,看着远方的钟楼说:“就你歪理多!” 然后又像是漫不经心地说:“下周,人民公园的菊展就要开了。你还没看过吧?挺不错的,一起去看看?” 芳华顺嘴说了声“也好啊”,然后又转头对嘉辉抿嘴一笑:“我没事的!你不用想着法儿地逗我开心!” 嘉辉也笑了:“我知道,是我自己也想去看!” 芳华腹诽:哼,骗谁啊?年年看,你还没看腻啊! 不过她也没揭穿,而是拿起书说道:“要想看菊展啊,现在就要多看会儿书咯!” 于是,两人这才真正地开始用功了。 秋日里难得一见的暖阳照在他们身上。长椅边的银杏树上,时不时地有随风旋转的黄叶,纷纷扬扬地落在他们的肩上、书上。 这时,他们也只是轻轻拂去黄叶,相视一笑,又继续看书了。 ****************************** 不久后,诊断课开始进入和标准化病人配合学习的阶段了。 医院特别腾出一座两层的后勤楼,重新装修出很多间迷你诊室,方便同学们一对一地和标准化病人对话。 轮到三班练习这天,同学们按照朱老总的事先安排,各就各位到了自己的诊室,静静等待标准化病人这特殊的“老师”的到来。 芳华进屋后先打量了一下房间,这里只有一张诊桌,两把椅子,一张诊断床。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芳华把笔记本摊开放在桌上,坐下来等着。过一会儿见人还没来,又看见窗户开着,就走过去想关上窗户,因为今天天气有点凉了。 正在这时,门口响起脚步声,她回头一看,却看见班主任卢丽芳老师走了进来。 芳华条件反射地问:“卢老师,您怎么来了?”忽然又醒悟道:“哦,您也是标准化病人啊!” 卢老师笑着边进来边说:“是啊,没想到吧!” 芳华还真是有点意外,毕竟她刚才心理准备的都是和一个陌生人见面呢。 卢老师接着说:“我在暑假听说医院有这个项目,就报名了,还经过考试才能入选训练营呢。这几个月都在培训了。后来听说你受伤了,你看我都忙得顾不上来看看你!不过,听说你现在没事了?” “嗨,早就没事了!多谢您的关心!您先坐着,我把窗户关了就来。不然这屋里有点冷!” 芳华关好窗户,回到桌前坐下,对卢老师说:“那我们就开始吧!”毕竟这相当于上课,是有时间限制的。 卢老师点点头。 芳华按照要求开始询问“病人”的病情,卢老师也按预先背好的资料一一回答。 这就好像卢老师手里有一把底牌,芳华的任务就是把底牌全翻开,让真相大白。 但是她只能一张张地去猜,猜对了,卢老师就翻一张出来。没猜到的,卢老师当然就会扣下这张牌,就相当于真正的病人隐瞒了病情。这样,芳华当然就失败了,要被扣分的。 卢老师手中有多少张牌,芳华不知道,她只能尽量放宽范围地猜,尽量问得全面细致,这样才能套出卢老师的底牌来。 等芳华觉得已经没什么可问的时候,叫了停止。然后,芳华把自己的初步诊断结果写下来,再和“病人”卢老师开始回顾讨论。 卢老师这时候就转换到老师的角色了,只不过这次不是物理课老师,而是诊断课老师了。 她总结了一下芳华的问诊过程,认为芳华在她所接触过的学生中是最不紧张的,问诊过程也条理清晰,而且态度良好,关心病人。 芳华知道,老师一般都是惯例先表扬一番的,关键看后半段怎么评价的。 果然,卢老师还是指出了芳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遗漏了一些细节。比如“病人”在别的医院具体的检查和治疗情况,病人本次发病的诱因没有问出来,等等。虽然芳华最后得出的诊断是正确的,但是从问诊的角度看,并非完美。 芳华听了卢老师的分析后,这才心悦诚服了。果然,老美的标准化训练还是卓有成效的,让没学过医的人,都能将医学问题讲得这么专业。 而且,如果自己完全按照老美的问诊过程来的话,的确基本不会有所遗漏。但是,芳华因为带着些过去临床工作的痕迹,问诊很中国化。她习惯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最大量的有用信息,可以快速诊断。 而美国人,是慢慢和病人聊家常般,问诊时间很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医生一天门诊量那么大,能给病人几分钟就差不多了。 不过美国人的方式方法还是好的,很有必要学习。因为如果在病人收入病房后,医生还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病人多交流,问诊当然是最重要的交流。自然这里面问诊的技巧可就讲究的多了。这在教学指导里都有描述。 后来,芳华也和别的标准化病人又做过几次对练,感觉收获很大,自己的问诊的科学逻辑性有明显的加强。 而其他同学们也都反映,现在要是遇到个真正的病人,他们也都知道该怎么问病史了。 标准化病人,在他的“使用者”这里得到了初步好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