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穿三国_第185章 初定益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5章 初定益州 (第1/2页)

    第186章初定益州

    就这样,黄硕将在成都陪诸葛亮过一个新年。\.qb⑤.c0m\\好在张飞等人的家眷都还留在荆洲;诸葛亮怕引起刘备的猜忌行事极为低调。尽量不和益州的本地官僚私下里接触,所以,黄硕的夫人社交活动基本上为零。

    新家和草庐不可同日而语。阿仇住在军营里,一个月才回来住两天。加上江大牛和龙六,黄硕只要管理四个人的吃食住行。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于是,她突然多出了大把的空闲时间。除了帮猪哥缝制过年的新衣外,她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构思三月三的群龙大会上。

    前段时间,诸葛亮奉刘备的命令,联合法正、伊籍、刘巴和李严制订治理益州的新法案。他偶尔看到了她写的那些提案,觉得很有意思,通宵细读之后戏言:“可惜娘子是个女儿身。”

    因为刘璋父子治下的益州法纪松弛,这才导致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所以诸葛亮禀着严法治蜀的理念主持了这次新法案的制订。在这一点上,他们夫妻二人心有灵犀,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新法案出台还没多久,反对的呼声渐高。尤其是那些益州本土居民十分不满。诸葛亮感到有些困惑:明明他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为什么结果会这样的糟糕呢?

    黄硕一边收拾着,一边不以为然的笑道:“我也只不过是拾前人牙慧罢了。这些在现代都是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在很多国家,他们都遵循以法治国。凡事都有法可依。不过,人是活的,规章制度是死的。很多情况下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诸葛亮慢慢的摇着扇子,似有所悟。

    新法案推行不到两月,益州本地的世家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便捆成一团,和新上任的蜀郡太守法正搞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凡是太守府出的政策,他们一律既不执行也不反对,当成空气漠视之。

    一次两次的,法正还没当回事。可是次次都是这样的时候,法正就受不了了。再三反省之后,他只得写信跟诸葛亮商量:“孔明,主公刚刚夺下益州,人心不稳,现在就推行新法是不是早了点?当初高祖入关时,曾与民约法三章。我们是不是也该象高祖一样,缓刑迟禁,先巩固一下人心?”

    诸葛亮不赞成他的观点。为了能说服法正,这天夜里,他连夜就这个问题写了回信。在信里,他详细的分析了目前与高祖约法三章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高祖入关时,人们刚刚经历了暴秦的残酷统治,民不聊生,所以,宜松而不宜紧。而刘璋父子治蜀二十余年,不作为,有法不依。全凭他们父子的一时喜乐。无论是官员、世家,还是行夫走贩都没有了遵守法律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的去模仿高祖当年所为,只能让益州彻底陷入无治的混乱局面。信末,诸葛亮再次强调,时下的益州必须依法严治。

    诸葛亮的信有条有理,法正读了之后,心服口服。从此,严格执行新法案。

    刘备听说了这封信后,特意跟法正讨来一读。他很赞同诸葛亮的意见。又见诸葛亮行事低调,无论是益州的本土势力,还是先前的荆洲派,都没有与之来往过密。他的心防稍稍减弱,渐渐的把益州的政务交由诸葛亮打理。

    而那些益州的世家们见法正油盐不进,便暗地里收集了他的一些过错,捅到了诸葛亮面前。他们制造社会舆论,说法正携私报复,在成都城里作威作福,请求诸葛亮为民请愿,向刘备告发这丫。

    诸葛亮和法正接触过,深知他的禀性。这人书生意气。讲究个恩怨分明。对于那些得罪过他的人,他想尽办法找他们的麻烦,报复回去;而对于那些曾经照顾他的人,哪怕真的只是滴水之恩,他都尽量给予照顾。所以,世家们可能有些夸大其辞,却未必是冤枉了他。

    老实说,诸葛亮很不喜欢他这样的行事风格。不过,他更清楚刘备的为人。法正是刘备最器重的谋士,夺下益州劳苦功高。就算查实了所有的事实,刘备只怕还是会袒护法正,最多会在没有旁人的时候给法正提个醒,注意着点。因此,诸葛亮不想把有限有精力放在这些无聊的扯皮上,吩咐手下,象这样的投诉根本就不必上呈给他看。

    接手益州的政务后,他便成了刘备的内当家。对于他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益州本来是很富庶的。刘璋父子也不是大手大脚花钱的主。在成都被围的时候,刘巴清点过官库。就算成都人们不耕不作,集体罢工,官库内的钱粮还可以维持全城人们一年左右的正常开支。

    可惜,再多的钱也禁不住刘备这样的花销。攻城之前,刘备以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