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妹_95第9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5第95章 (第4/5页)

去,从勘探矿藏到建立作坊,显然是近几天来满心里考虑的都是这事。

    程亦风听着,不由暗暗忧虑:新政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改革未曾实施,太子却突然把兴趣转到铸造火炮上去了,少年人不定性,难免还是有些贪新鲜——他不会就此把新政搁置下来吧?

    正发愁的时候,公孙天成呵呵笑着打断了竣熙:“老朽斗胆,殿下考虑得周详,不过也不能说风就是雨。勘探矿藏是多么困难的事?铸造所用的各样矿石究竟在我国的何地,不是殿下下一道命令就能立刻找出结果来的。如果矿石还没有开采到,殿下就广招天下铸造名匠,又在各地建立作坊,岂不是要空置着浪费银两?而那些训练出来的炮手没有火炮用,殿下又要将他们如何呢?”

    “这……”竣熙只是一腔热情,根本没有想到这么多,被老先生一语点醒,不禁惭愧,“先生教训的是。”

    公孙天成道:“老朽怎么敢教训殿下,死罪死罪!老朽只不过是想变法方兴未艾,虽然向寺庙道观征税充盈了国库,但是如果吧摊子铺得太大,难免入不敷出。倒不如先继续推行税收的新政,等银两足够,而矿藏又勘探到了,再招募工匠建立作坊不迟。”

    “臣也是这样认为。”程亦风赶紧表态,“冬季农闲时正好可以修筑河工,岂不是试点官雇法的好时机吗?”

    “不错!”风雷社的人纷纷赞同,“铺路、架桥、修河堤,用从寺庙道观征收上来的银子雇百姓参与工程,既造福国家,又给了他们一笔意外的收入——这笔钱还是那和尚道士们出的,朝廷没有直接花一个铜板,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交易!”

    竣熙果然就是个思想活跃的少年,听到这里的好处,立刻把兵工的困难与失望丢到一边:“诸位卿家说得对极了!就在京畿附近试点,让他们……”凉城附近道路平整运河宽阔,除了元酆帝扩建行宫之外,并没有什么工程好做。但总不能“官雇”老百姓来助长元酆帝的奢侈吧?少年一时想不出下文来。

    “殿下,可以让他们挖运河的河泥。”公孙天成道,“既可以保证河道畅通,又为春耕积攒肥料,也算是一举两得呢!”

    “不错,不错!”竣熙拊掌,“这就去写了词头来,让两殿六部议论去——就不知他们要议到几时!”

    公孙天成笑了笑:“殿下这样说,老朽倒是想起起初初归来的那日,殿下和各位大人们行酒令说新法,当时殿下提出的不就是简化议政么?不知何时将付诸实施?还有一些别的建议,是不是也可以正式提到议程上来?”

    他这是对竣熙说话,但眼睛却瞟了瞟哲霖。

    新科状元微笑如常:“老先生说的极是。其他的提案都可以暂时摆一摆,唯独这简化议政的一条刻不容缓。殿下,不如让臣等即刻帮你起草词头,明日就发送两殿六部,如何?”

    这条提案本就是竣熙想出来的,他当然没有反对的道理。哲霖当下就和高齐、文渊等人退出东宫去办事,而程亦风和公孙天成也告退离开。

    “袁哲霖这个人还真不简单。”公孙天成负着手,边走边道,“年轻人里像他这么沉得住气的倒还真少见——我疑心他本想招徕江湖人士充当细作,所以故意要在码头上让太子对江湖草莽的印象一落千丈。那之后,袁哲霖一次也没有提过‘细作’两个字。今日我如此试探,他也只当没听见!”

    “其实设立细作司本身又不是什么坏事。”程亦风道,“虽然不顾国民生计只把心思放在打探帝国虚实上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不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防患于未然也是好的。”

    “好兵器到了心怀百姓的人手里,就可以驱除鞑虏。”公孙天成道,“然而到了心术不正的手中,就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名堂来了。”

    到头来问题的焦点还是哲霖本身——也怪他太神秘!如果找出“阴谋”来了,让他得到该当的处置,自然大家都松一口气。但是如果一直也找不出阴谋来,莫非就一直这样怀疑下去?说实话,程亦风没有闲情逸致来关注这些。

    两人走了一段,迎面碰上了景康侯。“程大人!公孙先生!”亡国皇帝笑着与他们招呼,“二位从东宫来么?可见到……见到我二弟?”

    “状元郎和新科进士们帮太子殿下起草词头去了。”程亦风道,“侯爷找他有事?”

    “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景康侯道,“自他中了状元之后,我一直想贺他一贺。但他却始终不肯原谅我这个哥哥……唉,毕竟祖宗的百年基业就亡在我的手里,将来我去到九泉之下,列祖列宗也必然不会原谅我的。”

    “侯爷何必如此。”公孙天成道,“天下之事起起落落,有人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的,岂能什么都怪到自己的身上——害馘国百姓流离失所的,是樾寇。令弟对樾寇可谓恨之入骨呢!”

    “他怎能不恨!”景康侯道,“他亲自冲锋陷阵,险些就死在樾寇的手中。不过也因此才另有一番际遇——我听说他现在做了武林盟主。”

    “可不是!”公孙天成道,“老朽听说中原武林的各路英豪谁也不服谁,过去自相残杀,争斗不断,状元郎竟然能够将他们团结一处,为朝廷效力,这功劳可大了!”

    “他是要让这些江湖草莽为朝廷效力?”景康侯惊讶道,“我还以为他是……算了,是我会错意。”

    听到他欲言又止,公孙天成反而来了兴趣:“侯爷以为状元郎想如何?”

    景康侯有些为难地,看了看四周,见没有闲人,才低声道:“两位大概不知道,樾寇初初灭亡我国之时,我逃难来此。但我馘国之内有许多有识之士不甘为樾人所奴役。其中的许多江湖豪杰就联合中原武林的英雄去樾国想刺杀樾国皇帝和几位大将,以图复国。可惜当时失败了。所以这次听说哲霖当上武林盟主,统帅中原义师,我以为他也是为了复国呢。我还想劝他,事情过了这么久了,复国怕是没有希望了,还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为朝廷效力为上。既然他并无此想法,那就是我多虑了。”

    “复国又不是什么可耻之事。”公孙天成道,“馘国的山川本来就是袁家的,不管过去多少年,如果能夺回来,都应该夺回来。相信若有如此机会,太子殿下也会支持侯爷和状元郎的。”

    “哪里会有机会?”景康侯苦笑道,“馘国百姓如果不是流落他乡,就是已经乖乖地顺服了樾人的统治。我虽然还活着,但是既没有武将也没有文臣。先生方才说的没错,我也许不是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那就是上天注定的了……唉!”

    听他这一生叹息充满辛酸,程亦风不由想起旧年大青河之战前,那时景康侯虽然不提复国,但是总怀着击溃樾寇报仇雪恨之心,如今却好像完全放弃了一般。时间和愁苦果然可以消磨人的意志。

    “侯爷千万不要这样说,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公孙天成道,“如今状元郎文武双全,内得百官信赖,外有英雄支持——上天怎样注定,我们凡人怎么能揣测得透?”

    景康侯道:“先生真会安慰人。现在我是楚国的臣民,哲霖也是楚国的臣子,不必去想那些本分之外的事。话说回来,若是早知他这样有本事,当初父王传位给他,我馘国也不见得是如今的下场。”

    “侯爷这话也不对。”公孙天成道,“您方才不是自己也说了?如果不是馘国遭逢大难,状元郎怎么会有后来的奇遇和今日的成就呢?”

    景康侯一愣:“这也有道理……”

    他又和公孙天成絮絮说了些馘国的往事。程亦风心知公孙天成是在打听哲霖的过去,想找出些蛛丝马迹来。他自己并不十分在意,反而更多这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