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断腕之举 (第1/2页)
“你没有死你没有死”岛津洋子向着大海,望着在海面上集结的一艘艘蒸汽军舰,张开了双臂,“你要是死了,他们就不会来了” 她总能一下子判断出事情发展的关键英、法、乾三国舰队第一次以这样大规模的姿态集结于福州海面,决不是没有原因的 岛津洋子为自己的发现而欢欣鼓舞,她的思路瞬间变得异常清晰明畅,未来局势的发展图景,已然出现在了她的脑海里。 她已然明白,一切都在按照林逸青预先定下的方向发展,这当中也许会有插曲,但都不会影响它的走向,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林逸青的回归乾国。 乾国,北京,敬亲王府。 陷入沉思中的敬亲王不自觉的握紧了拳头,他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那封信,已然被捏得皱皱巴巴的了。 敬亲王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他急忙松开手,将信纸珍而重之的重新抚平。 这封信,是当年李绍泉写来的。 “前据林书,海外华侨殷商陈氏、潘氏,愿出资报效银一百万两,先修天地一家春、海晏堂二处,不费国帑一文。窃以为此等良机,切不可失。以公诛海监事,西宫疑忌日深,公亦不能自安,鄙以为此正修补之良机也西宫安于园中,此后不复贬抑,公亦得志气舒申” 敬亲王起身站在了院内,抬头望着碧蓝的天空,发出了深深的叹息。 自己在被贬抑后。今天仍能坐在这里。这封信和这封信背后的人。可以说功不可没。 一幕幕的往事,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他仿佛又回到了紫禁城长春宫,面对着那个曾经是自己深宫盟友的她 “哟,六爷今儿个怎么有功夫来看我了” “听闻皇太后不胜暑热,心下惶恐,特来探视。并献瓷枕一具,恭请皇太后笑纳。” “哟,六爷可真是有心了。嗬。这是宋朝的越窑青瓷吧六爷从哪里得来的想是花了六爷不少银子吧” “皇太后所言极是,此枕确为宋时的瓷枕,即坊间传闻中的秘色瓷,极其珍罕。臣偶于市井间得之,不敢自珍,特献于皇太后。此枕夏日枕用,极是舒适,皇太后这时候正好可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果然如此。真是好东西。叫六爷破费了,那我就收着了。来呀。刘晟印,快给六爷上个凉碗子。这宫里头热,可是比不得六爷府上的。” “嗻” “谢皇太后。” “臣这次来,是想禀告皇太后,这修园子的银子,有了些着落。” “哎哟,六爷这不是在和我说玩笑话儿吧这国库里不是没钱嘛哪来的修园子的银子” “国库空虚,竟然连给皇太后修一两处歇息之地的银子都没有,是臣之过。是以臣心不安,一直在想法子,既可不误国用,又可使皇太后有静歇之所。现在两全之计有了,特来报于皇太后知晓。” “那六爷倒是说说,是什么法子” “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来,八方平靖,国泰民安,四海万民,无不倾心归附” “这儿又不是朝堂,六爷这些词儿还是省省吧说正经的。” “海外华侨殷商陈氏、潘氏,感念皇太后辛劳,愿捐资报效银一百万两,重修永庆长春、海晏堂二处,为皇太后歇息怡养之所。” “哟,想不到这海外华商还有这样一片孝心,真正可感。这陈氏、潘氏的来头,六爷清楚么” “臣专门着人查过,这陈氏在英吉利国经营码头货运,为英吉利国华商总会领袖,和泰西钱商大族罗斯柴尔德氏为姻亲;这潘家本是昔年广州十三行行商之首,现也在英吉利国做生意,和陈家亦是姻亲,如今其生意在粤省仍有分布。二家皆为经商世族,广有资财。” “六爷费心了,为了给我修园子,竟然能和离得这么远的海外殷商扯上干系。六爷是怎么找到这两家华商的还是他们自己找上六爷的门儿来的他们怎么知道我要修园子啊刘晟印,你这差事是怎么当的看把六爷热的,还不赶紧的给六爷换个凉垫” “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办” “皇太后如此辛劳,臣子们心里不安,自然要想着替皇太后分忧,是以外臣们也动了心思。这事儿便是沪闽两地的外臣牵的线。” “这事儿办的好,相关大小臣工,无论职衔高低,六爷也都报上来,怎么着也得给些奖赏才是。” “臣领旨。” “还有这陈氏,潘氏两家,人家白送了这么一大笔银子给咱们,咱们也得有所表示才是啊。” “倒是有一件事,潘家称在广州的亲族被人以私贩鸦片诬告入狱,想请朝廷做主。臣问过刑部,尚未接到具文。” “那六爷就让刑部查一下就是了,若是真有私贩鸦片这事,断不可姑息纵容,若是没有这事,确系诬告,加恩即刻开释,并从重究办诬告者。” “臣领旨。” “我事儿多,有时分不开身,这园工的事,六爷就帮着我多盯着些。园子早些修好了,六爷不也可常来坐坐,唠些个家常话儿不是” “六爷要办洋务,又要负责园工,工繁事巨,这以前的缺,也都开复了吧。这议政王大臣,也还请六爷继续当着。” “臣谢皇太后恩典” 正是那一次林义哲暗中的努力,让自己和仁曦太后之间因诛杀海监事接近破裂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 以园工而促船运。成洋务。是林义哲天大的手笔 而洋务大业。也是从那时起,得到了仁曦的全力支持,才得以重有起色。 但就在一切全都渐入正轨之时,却又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天大祸事 这一次,是在已然修好了的清绮园“永庆长春”的“文芳斋”里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现下虽有身孕,然生产须得数月之后,且是男是女亦不得知。皇位久悬,非国家长久之计。列位均是朝廷肱股,有何建言,不妨直言。” “文相,你且说说。” “回皇太后的话,皇上龙驭上宾,天下不可一日无主,现下南方刚刚平定,倭寇退散,与日本新订和约未久。尚未换约,日本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当早立新君为上。” “皇后虽有了喜,然生产尚须数月,且未知男女。帝位万不可久悬,须当在宗室中另立新君才是。” “皇太后圣明。” “七爷,你看这宗室之中,谁人承继大位,较为合适” “这回皇太后的话,臣此事,臣从未想过” “那七爷就好好想想罢。文相以为,宗室之中,谁人可以即位” “回皇太后的话,臣以为,宗室之中,以纯王之子承田较为合适。此外,诚王之子承濂、承漪及多罗隐志郡王之子朴伦亦可在选。” “文中堂说的这几个,都不错。不过,诚王已然过继出去,朴伦去年才生,不到一岁,又是旁支,皆不如承田合适。我看,莫若立承田为好。” “这田儿才不过四岁” “沈相觉着呢” “皇太后圣明,承田实堪为皇嗣,臣请立承田为帝。” “宝相的意思呢” “回皇太后的话,文中堂、沈中堂所议极是,臣附议。” “六爷,你看呢” “回皇太后的话,臣以为,宗室之中,唯有承田最合继统。” “大伙儿都起来罢。天儿凉,别跪着了。” “哟,怎么还让六爷站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