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于都_第一百七十六章 内家高手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内家高手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1/2页)

    世界由地、水、风、火,四种元素组成,此四种元素蕴含的能量,造就了世间万物的生长与繁衍。

    人的躯体具备地之骨rou,水之血汗,火之温暖,风之流动。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

    四种元素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各自有着自己的能量,它们调节着身体内部的平衡,抵御着外来疾病的侵扰,制衡着内部的冲突。

    四种元素是四种属性截然不同的能量,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这四种能量,唯一的区别在于能量的浓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种能量分别为地之元气,水之元气,火之元气,风之元气。

    这四种能量充斥着人体周身,可以说每一寸皮肤,每一滴血液,每一块骨头,每一根发丝,每一次呼吸都蕴含着不少的能量。

    可这些能量,能真正为我们所用的却很少,大多数都潜藏在身体深处,不为我们调动。

    就是这些微少的能量也足以支撑起整个身体内部的循环,甚至有着富余,要是想调动身体内部的潜藏的能量,没有正确的引导法门是根本行不通的。

    人体就如同一座灌满清泉的巨大水库,丹田就是控制泉水流量的水龙头,内气心法就是拨动水龙头阀门的那只手。

    内气心法可以牵引地水风火四种元气,化为人体内气,能把能量的强度与精度上大大的提高了一截。

    这也就是普通人与习武之人的差别,特别是身具内气的武者,俩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着可比性。

    普通的内气心法只能牵引一道或者俩道元气化为内气,为自身所用。

    品阶再高一点的心法,可以引三道元气,但此类的心法绝无可能流传于世,均是属于各武林世家或者门派的不传之秘,根本不可能外露。

    能引四道元气化为内气的心法,更说得上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吉光片羽了。

    皇甫宸只知道有三种,他自身修行的少林至典《洗髓经》,武当的《太极经》,第三种则是唐门的独门心法《于无声处》,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种,他无从得之。

    他只记得,师父说到唐门心法《于无声处》处,情绪有些激动,把木鱼都敲破了,嘴里骂个不听,说唐门窝着一群贼老鼠,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就连唐门的心法也未能幸免于难,老和尚咋咋呼呼的,挥舞着一串念珠,说这个破心法的名称一听就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就是特么是一个鸟玩意儿!

    说到最后,老和尚竟然直接爆了粗口,全然不顾达摩院首座的身份!

    皇甫宸不知道师父为何对唐门如此反感,不过他也很知趣,并没有多问,能把一个出家人气成这样,可想他的心中是又多么的愤慨,或者说,心里有着多大的怨气,至今还不能忘怀。

    少林的《洗髓经》,武当的《太极经》,唐门的《于无声处》。

    说起这三门心法,凡是习武之人,皆能知晓,但知道是一回事,能学到又是一回事。

    这三种功法天下皆知,四海遍闻,自然是所有习武者梦寐以求的魁宝,都渴望得到,但也仅止于此,只能心里想得到,实际却做不到。

    少林是公认的武林泰斗,武术圣地,十八铜人阵更是所向披靡,坚不可摧,还有深不可测的达摩院,外人想打《洗髓经》的主意根本就是找死。

    武当是道教圣庭,为内家之宗,太极无匹,与少林并驾齐驱,纵横武林,武术界和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南尊武当,北尊少林”,敢在武当山作乱,不被太极拳打死,也要被打残。

    至于唐门,想都不用想了,这个家族宗派隐匿在蜀中群山深处,外人根本不知其所在,如若没有门中人引路,休想找到入口,就算你能侥幸找到唐门入口,那些防不胜防的暗器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毒药就足以让你终生无憾了。

    《洗髓经》可以无阻碍地牵引四道元气化为人体内气,能量的纯度与精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越,那些潜藏在深处的元气能量也会转化为内气。

    因为有了心法的牵引,这些能量可以完美顺畅的调动,实现它最大的价值。

    内气心法都很稀少,就是普通类,品阶一般的心法,也不是常人可以接触到的。

    何况是能引三道元气的高阶心法呢,能引四道元气的心法,则是可闻而不可得。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武者极其稀少,又极其珍贵,很多的豪门在聘请保镖的时候,都会有优先选择武者,其次是退伍的特种兵,再次则是普通的退伍军人。

    武者又分为内家和外家,前者是由外及内,先练外功,再修内功,也可以说是内外兼修。

    外家则是独修外功,有的人是专心致力外功,无暇他顾,有的人则是缺少内功心法,无奈只能选择此法。

    皇甫宸就是内外兼修,少林七十二绝技有硬功和软功之分,但都属于外功,七十二项绝技他不可能都学全学精,就连他的师父都未能臻于至善之境,就更别说是他了。

    据传闻,少林史上只有一人将七十二绝技融会贯通,可以做到随心而发,顺意而行,千百年来,只此一人,就是——达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