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十三 奉集堡 (第2/2页)
马佳闻言猛醒,忙把他夸了一遍,随即命令城下兵士伏在胸墙后,杀手准备rou搏,铳手蹲着发铳。 二十五步,残存的后金楯车陆续停了下来,突然,楯车的窗口伸出大大小小的铳筒,“噼噼啪啪”,猛然发出一阵弹雨。 西边的明军没料到后金兵也用上了火铳,顿时被扫倒了一层士兵,余下的纷纷先是一呃,随即纷纷趴下躲弹。马佳这里,由于训练有素、下令及时,倒是受损轻微。 马佳暗自点头:努尔哈赤领导下的后金兵已经成长为一只拥有优秀战术意识的军队,刚才的一幕,就把“势险节短”的兵法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是用的热兵器。(1) “势险节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孙子以汹涌的洪水和捕猎的猛禽做比,形象地说明了发动进攻的要旨:蓄积起最大的能量,在最近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去!不打则已,打则必中,打则致命,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对比西方,有“排队枪毙党”所推崇的“抵近射击”:十八、十九世纪,对战双方的燧发枪队往往排成密集队形对进到70米以内才开火,而英军甚至靠近到30米以内。 这,也是“势险节短”的具体表现。总之,就是不断地追求进攻的突然性、打击的杀伤效果、打击的命中率。 不仅是战术,战略上的进攻也是如此。比如:后金将领喜欢登上山头,向下发起进攻,就是因为有势能可借,山坡缓则可以骑马冲下,山坡陡则可以步兵射箭冲击。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开原,围歼萨尔浒,都是以两倍甚至五倍的兵力围歼敌人,并且是突然袭击。 在这一点上,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没有本质的区别。 后金兵发完铳后,只听“呜嘟”一声海螺号响起,前三层后金兵一声发喊,齐齐从楯车的间隙中涌出,小车兵将土石推入壕沟,枪刀手躬身前进,弓箭手在枪刀手侧后发矢,同时快步冲近。第四层红摆牙喇则落后一箭地远,随时准备冲锋。 “呯呯呯!”马佳训练下的铳手逐渐适应战场,开始稳定地发挥射击水平,不断射杀后金步兵。过了一会,明军的弗朗机等大炮又重新开火,每一弹发,都打穿一个。最可怖的,甚至把一名金兵的脑脸打去一半,脑浆喷涌,血目狰狞。 双方又鏖战了一刻钟,城下金军步兵已经死伤五分之一,却还不能填满两道壕沟。此时,金军大营传来退军号角,众金兵闻声,立刻迅速退到楯车之后,然后整队,整齐地顺着先前进攻的路线退了回去,显示出严明的纪律。 “哦嗬,万岁!”两边的明军见状,纷纷大声欢呼起来。不久,柴国柱总兵那里也传来捷报,更是引得众将士庆贺不已。 马佳也是松了一口气,一下跌坐在城楼的石阶上。 (1)事例来源:徐光启集 写到这,笔者要说:正视历史,踏实求知。如前所说,本书是针对窃明之流进行批判的。架空历史历来有两大类,严肃的和戏谑的,“浪迹勾栏”我深知于此。假如你不“挂羊头卖狗rou”,我没根本瞧都不瞧。 比如窃明,它原来有老版本,我看一眼就丢,因为扯淡的笑话一大堆。可是后来,它打出“独立思考,尊重历史”的牌子,在网上大肆炒作,穿凿附会,颠倒黑白。我有一次看不过眼,说了一句关于骑兵的事情,结果被一众窃明粉狂嘲狂骂。 我就奇怪了,这些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因为,像骑兵、骑射这类兵种战术,无论优劣,都是汉、胡双方所共有的,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就形成的。在此后的历史上,华夏和游牧民族在这些事情上,只有使用上的巧拙区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诚然,他们引用了不少西方军事的鸡零狗碎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据说窃明中的战例都是照搬的。我仍然觉得好笑,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还有解读错误的、以讹传讹的。比如,对于满蒙骑兵在十米**击的例子,竟被他们解读成是因为弓箭射不准、杀伤力弱(明明是追求最大最强)。将此对比他们对于西方排队枪毙的推崇,可知这些人对中国古代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当然,也可能是不屑知,不喜知。据说此书有众多所谓sc高手献策,是吗?哪个星球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