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018章 电报的发明 (第1/1页)
湖广总督府。 时年五十三岁的张之洞龙行虎步地走入大厅,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挥了挥手,示意跟着自己进来的一干老部下坐下。 赵凤昌、章鸿铭、张权、何蓬洲、汪康年一干人等打了个千,纷纷按坐次坐下。赵凤昌曾是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于1856年出生,常州武进人,于1938年去世,享年82岁。 赵凤昌是清朝末年一位活跃的政治分子,是立宪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早年时期,因担任张之洞幕僚而声名远播,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在《苏报》等案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赵凤昌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曾与政商教育等各界的高层人员接触,合辑《赵凤昌札记》,而这本作品成为了后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赵凤昌任幕僚期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戏语: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这虽然是一句戏语,但是足以看出赵凤昌对张之洞的重要性,对湖北新政的重要性。 但是毕竟政坛黑暗,政敌多次攻讦,张之洞无奈最终只能罢黜赵凤昌,自此以后赵凤昌也就脱离了官府,退出了政坛。 退出后的赵凤昌带着张氏的关系虽是布衣但是却一直活跃在沪上,其所居住的地方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不仅收集情报及内外信息,更是一个中转站,派往海外留学者的办事处。赵凤昌本人则凭借其能力建立了广泛的中外人脉,其影响也越来越壮大,最后其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等案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赵凤昌,清末怪杰章鸿铭也是张之洞的幕僚之一。吴殿英也是张之洞的教育幕僚,张之洞最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其身边的能人将士是分不开的,张之洞识人知人用人,最终才能成就一方霸业。 张之洞把从北京拍过来的电报拿在手里,摇了摇头,有些哭笑不得地道:“几十年前洪秀全蛊惑人心,在广西闹起了长毛之乱,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使得长毛坐大,转战大半个中国,几欲攻陷京师,势大之时竟然占据了大清的半壁江山,而后是朝廷倾举国之力甚至借助了洋人的力量用时十数年,才彻底地消灭了各地的长毛。 老夫真是不敢想象,若是当年的长毛长驱直入攻占了京师,或者是并没有内讧,这天下的主人是不是又要换了?呵呵,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好似一眨眼的工夫,这小小的广西又闹起了短毛,真不知道风雨飘摇的大清还能不能熬过这一劫啊。” 闻言,赵凤昌起身道:“大人,当年的形势与今日的形势是不尽相同的。今时今日,我大清经过洋务运动,已经称得上是富国强兵了,别的地方不说,单以大人这几年呕心沥血地建立的自强军,放眼整个大清国,就是一支劲旅,也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可以媲美了。而短毛刚刚起事,武器军备不足,仅仅依仗洋商供给的军火,只怕是略有不足,何况临时组织起来的乱军,怎能有我们大清这些年来辛辛苦苦训练的新军厉害呢?” “凤昌,你莫要宽慰我了。我的一万自强军比之广州编练的新军又强了几分呢?瑞澄是怂包但并非蠢才,即使遭遇了短毛的伏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才对,而就瑞澄本人所言,短毛势大,有精兵三万都装备了枪械,我虽不至于全信,但是对于短毛的强大之处还是有点认识的。”张之洞捋一捋自己的胡须道。 “如此……朝廷此番要大人围剿短毛,若是光凭自强军一家只怕是独木难支了。”赵凤昌沉吟道。 “不错,所以老夫已经回了一封电报给皇上和太后,要求朝廷给一个名分,同时能有调动西南各部新军的权力。” “可是朝廷会答应吗?” “哈哈,凤昌你多虑了。当今太后经历过长毛之乱,几十年前发生的林凤祥等人率长毛军攻至大沽口,直逼京师的事情,若不是当时的长毛诸王内乱,顾及不到北伐事宜,只怕京师已经沦陷了。所以说太后绝不可能纵容现在的短毛坐大。” “因此朝廷会满足大人的要求?” “嗯。” 过了没多久,果真一封电报拍了过来。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莫尔斯编码。 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制电报,但实用电磁电报的发明,主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约翰库克、惠斯通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 1836年,约翰库克制成电磁电报机,并于次年申请了首个电报专利。惠斯通则是约翰库克的合作者。莫尔斯原本是美国的一流画家,出于兴趣,他在1835年研制出电磁电报机的样机,后又根据电流通、断掉时出现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于1838年发明了由点、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 1858年7月《ScientificAmerican》杂志报道:众所周知,英国人一向宣称,电磁式电报(magnetictelegraph)是由他们的同胞惠斯通教授发明的。而在大西洋彼岸,电报公司的成立,则让更多的欧洲人开始讨论,谁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 法国巴黎的《通报》(Moniteur)认为,莫尔斯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一个将该原理用于实践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