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史可法_第四章 该选谁当皇帝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该选谁当皇帝呢 (第1/2页)

    当然,这也难不倒史可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李自成围困京师后,史可法曾经就此做过最坏的打算。所以此刻史可法心中已有人选。在他看来,最适合继承皇位的有三个人,福王朱由菘,(崇祯的堂兄)。桂王朱常瀛、(崇祯的叔叔。)潞王朱常淓。(崇祯的祖父,神宗兄弟的儿子。)

    而在此三人中又以朱由崧最为适宜,理由也很简单,按照伦序观念来看,亲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第二,桂、潞二人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朱由崧援引“兄终弟及”(实际是弟终兄及)更为适宜。

    第三,桂王此时并不在他的封地湖南,而是为了躲避张献忠部,在去年就逃往了广西,而在眼下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要从遥远的广西把他迎来南京,能不能安全的到达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相比之下,福王却近在淮安。距离南京只有三百多里,一路上也都是太平。所以朱由崧无论在哪方面都是最佳的人选。

    然而史可法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其中掺杂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就拿此时的大明政坛来说,能够影响帝位人选的,有四大势力。

    分别是文臣,太监,勋贵,将帅。这四大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先说文臣,史可法自己是主张迎立福王的,反正不管是谁,都是扶不上墙的阿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东林党人就有自己的小算盘。

    因为东林党人和福王一脉素有宿怨。当年朱由崧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神宗和郑贵妃本来希望废长立幼,立福王朱常洵(即朱由崧的父亲)为太子。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这个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东林党人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会重翻旧案。

    因此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就不会坐视福王登基。这也是当日史可法昏迷后,钱谦益,姜日广急不可待的一日三顾茅庐的原因。钱,姜二人都是东林党人。

    而这就是变数。

    其实对于钱,姜二人的顾虑,史可法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因为史可法本身也带有浓厚的东林党人色彩,他的授业恩师左光斗就曾经是东林党中的领军人物。不过史可法却有不同的看法,等到以后见了二人后自会去分说。

    再说太监势力,南京作为明孝陵所在地,本身就拥有大量的太监。而按照大明惯例。各处重要地方都设有留守太监,其中南京留守太监韩赞周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作为“三千里外亲臣”的守备太监,他被崇祯帝赋予大权,地位比守备南京的武臣还要高。例如在公堂就坐时,留守南京的公、侯、伯等勋贵只能上坐,而韩赞周则是坐在首席。遇有地方不靖,他还有权命令出兵征讨。说得直白些,他就是南京城的督军。

    他属意哪位藩王,目前还不清楚。

    再说勋贵势力,南京作为南方的经济,政治中心,历来就是勋贵云集的所在,公、侯、伯一抓一大把。这其中又以提督南京军务勋臣,京营都督,忻城伯赵之龙为首,他是手握实权的人物,手中掌控着六万南京京营。虽然现在的京营早已经腐化不堪,六万之众也只是名册上的数目。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内心想法如何,目前也尚未得知。

    再说说将帅势力,此时经过多年的战争,大明朝很多精兵强将已经消耗殆尽,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尚存的军队依然不少。如左良玉号称拥兵百万,盘踞在武昌一带。

    而日后的四大军镇,此时也是动向不一。战斗力最强的黄得功刚刚随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

    实力排在第二的翻山鹞高杰此时为了躲避李自成的兵锋,正一路从陕西经河南怀庆千里狂逃到山东。剩下的就是垫底鱼腩的刘良佐,刘泽清了。刘良佐此时驻在河南正阳地区,刘泽清此时正在淮安。

    单从地理位置来看,刘泽清距离南京最近,影响力最大。不过这些统兵大将早就练出了千里转战的本领,(被李自成调教成的。)所以也都是不安定因素。这些统兵大将虽然外战外行,内战可是内行。现在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做从龙之臣,‘天子都是我辈立的’!这样的机会,料想也不会轻易放过。

    以上四股势力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正是应了那句话,剪不断,理还乱。

    想到此处,史可法不禁暗自思量,在原本的历史中,他史可法是怎么做的呢?毕竟变数虽多,他史可法身为留都第一人,参赞机务,可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