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促膝长谈吐露心声,子上遭诬被困廷尉 (第1/3页)
正如桓范所分析的那样,赵蕊死后司马懿便没有了顾虑,他可以正大光明和张春华以及伏若歆和好如初,不用再担心赵蕊会对她们不利了。 听说了赵蕊和曹洪惨死于女娲庙前、洛水河畔的消息后,柏夫人感到甚为惶惧,因为她很清楚这件事就是自己泄密给赵蕊的,而司马懿很有可能是故意让自己传信给赵蕊,从而诱她入局。 这也直接证明了司马懿早就知道自己是桓范、赵蕊的眼线。 她担心自己也会落得与赵蕊一样的下场,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得到了一件意外的保命符: 那就是她也怀有了身孕... 赵蕊死后,司马懿就再也没有来过柏夫人的房间内,他不动柏夫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她是魏帝曹睿亲自给自己赐婚的妾室,如果她死在自己的府中,对曹睿不好交代。 其二,她毕竟怀有了自己的骨rou,虽然这个孩子司马懿并不想要。 从此,柏夫人彻底失去了司马懿的恩宠,瞬间从先前嚣张跋扈、唯己独宠的尊贵地位上摔了下来,那些先前屈服于她yin威之下的下人们,一见真正的女主人张春华回来了,纷纷对她弃如敝履,而且由于她先前对人极不友善,又时常呵斥下人,使得在失宠后除了她贴身侍候的侍女小琪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搭理她。 见张春华的总算是苦尽甘来,王元姬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 “夫人您终于熬出头了,现在唯一会威胁到您安全的赵蕊已经不在了,应该可以将所有的真相告诉司马昭了,我想他知道之后一定会很高兴的。” 张春华看王元姬谈论到司马昭时那神采奕奕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然*住了王元姬的手问道: “那你呢?你和昭儿什么时候能够熬出头呢?” 虽然张春华并没有明说,但王元姬还是听得出来她所言是问自己和司马昭的婚事,她瞬间面泛桃红,急忙挣脱开张春华的手站起身背对着她: “夫人您说什么呢...我还没有想好要不要嫁给她...” 看到她如此反应,张春华心中已经有了底,她看得出来王元姬心中对司马昭是有好感的: “我可是过来人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你应该也看得出来昭儿他是个好孩子,虽然他现在还不成熟,比起他的大哥还差得远,但将来肯定是个能够托付终身的男人。” 但张春华并没有完全看透王元姬,虽然王元姬现在和司马昭的关系已经不那么尖锐,也确实对司马昭心存好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愿意嫁进司马家。 今日她见张春华主动提起了这件事,于是她便将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告诉了她: “夫人,坦白说我很喜欢您、敬重您,自家母过世之后我就把您当成是我的母亲。不过这与我嫁不嫁进司马家并没有关系,若是撇开您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进司马家门一步的,因为我很讨厌纷扰残酷的政治斗争,而大将军、子元兄长,甚至是司马昭,日后一定都会因为朝中的争权夺势、尔虞我诈而沾染血腥,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我厌烦这样整日为夫君提心吊胆、为家族存亡双手染血的生活,我真正想要的是和自己心爱的男人一起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虽然没有了荣华富贵,却依旧幸福快乐,所以...” 说到这里,王元姬不免向张春华露出了想要离开的意愿: “现在夫人您已经安全了,我也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日后若是您愿意的话还是可以把我当成是女儿一般,我也会尽量多来探望您。” 不管怎么说,王元姬方才所言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司马家的女人经历腥风血雨是必须的,她一直以来也忽略了这一点。况且张春华是发自内心的疼爱王元姬,在听完了她的一番漫长倾诉之后,她对王元姬说: “孩子,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你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大胆去做吧,就算你与昭儿他有缘无分,日后只要你还认我这个母亲,便随时可以来看我...” 看到张春华居然如此体谅自己的苦衷,王元姬不禁热泪盈眶: “谢谢夫人...” 正当王元姬想将所有的真相,包括自己对他们忽视的真正想法告诉司马昭时。 门外突然传来喧闹声,紧接着她就看到了高柔带着廷尉司的人站在大门口和司马懿对峙。 司马懿见高柔如此兴师动众的前来,上前拱手问道: “文惠兄,你这是...” 高柔看了看站在司马懿身旁的司马昭,也显得很为难,但是他毕竟是执法大臣况且又有王命在身,所以只好秉公处理: “仲达,有人检举令公子司马昭在常年失踪的这段期间,一直逗留于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身边,这可是叛国的罪行,现在陛下命我亲自主审此事,所以还请你不要为难于我。” 先前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选择秘密选派邓艾、傅嘏等人前去营救司马昭,一者是害怕打草惊蛇,二者便是担心朝中有人会那这件事来做文章。 可如今还是东窗事发,对此司马懿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高柔将司马昭带走。 看到这一幕后,王元姬立刻跑到了司马懿和司马师的身旁,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司马师回答说: “曹爽不知为什么突然开始调查昭弟的过去,结果让他发现了昭弟曾经被困蜀国。” 王元姬焦急的追问: “那又怎么了?司马昭被诸葛亮抓去软禁了这么多年?光凭这个就要定他的叛国之罪,不觉得太荒唐了吗?” 可接下来司马师所说的话让王元姬顿感五雷轰顶一般: “可要命的是,曹爽特地将昭弟的画像拿到了雍州,给被俘的蜀军士兵验明,结果有两百四十三人指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