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4) (第1/1页)
中秋诗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出现在第一回,另一次出现在第七十六回,正好一头一尾,恰如脂批所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 第一回的中秋诗是“对月寓怀”,第七十六回的中秋诗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前者是贾雨村和甄士隐在中秋夜相聚时,面对天上的一轮皓月,贾雨村有感而发。后者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寂寞的中秋之夜,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所谓“即景”指的是凹晶馆的夜景,书中对这个地方的描述是:“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静”。很显然,贾雨村吟诵的是天上之月,林黛玉和史湘云吟诵的是水中之月,二者上下呼应,头尾相贯,形成了月与月的对应。 贾雨村的诗直抒胸臆,大气磅礴,令人神往,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黛玉和湘云的诗却委婉含蓄,带着nongnong的悲凉之气和哀怨之声,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然而,这首诗经过妙玉的补续之后,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有了曙光初显,黑夜将尽的欢悦,如“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这就说明,面对这轮明月,诗人有悲凉,有哀怨,但更有期待和希望。 中秋之月是书的象征,它除了具有赏心悦目,光彩照人的特点外,更有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恢宏气势。如果把这两首诗作一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不易察觉的对应性,而这种对应恰恰反映了这部作品真假相对,虚实相对的结构特征。这种对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前者出自贾雨村之口,后者出自女儿之口,形成了真假对应。第二,前者带着“不幸之中又大幸”的侥幸之心,后者怀有更残漏尽,曙光初现的期待之情,体现了书的创作始于侥幸,终于期待的背景;第三,贾雨村吟诵的是天上之月,以虚对实;女儿吟诵的是水中之月,以实对虚。两个月亮交相辉映,体现了故事虚之实之,实之虚之,平仄相对,错落有致的表现手法;第四,前者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后者长篇大论,娓娓道来,形成了前紧后松,前简后详的对应。第五,前者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收结,热情奔放,大气磅礴。后者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煮茶更细论”收结,深沉内敛,韵味无穷。第六,前面的吟诵者最终踏入红尘,步入仕途,成了世俗界的佼佼者;后面的吟诵者则归入空门,与寂寞和相思为伴,成了名副其实的“槛外人”。这两种不同归宿,预示了这部作品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两种结局。 可见,前后两首中秋诗,一起一收,真假相对,虚实相对,头尾照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这足以说明八十回是一个构思严谨的完整体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