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红楼梦》八十回钞本未完成之谜(6) (第1/1页)
2、书中的暗示 相对于脂批的提示,作者的提示没有那么直接,那么明确,比较委婉含蓄,很容易被忽略。这些暗示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诗词、禅语和灯谜表现出来的,虽没有一定之规,但还是有迹可循。当然,也许还有其它的途径,但笔者发现的仅此三个方面,故而就从这三个方面说起。 (1)、诗赋的暗示。 诗社是作者传递信息的一个窗口,八十回是不是完稿在诗词中也有反映,只不过表现手法比较隐蔽罢了,稍不留意就会与之失之交臂。 比如,史湘云的柳絮词《如梦令》,她以一句“岂是绣绒残吐?”便直接否定了这部作品是拾人牙慧的庸俗之作,紧接着又以“卷起半帘香雾”承认了它没有收结的事实。我们在诗赋中,经常能看到两样东西,这就是“门”和“帘”。它们代表什么呢?它们代表书的真相和表象。“门”是“通”的意思,表示可与书直接相通,直接对接。“帘”则是“门”的表象,具有遮盖或掩饰的作用。虽然“门”和“帘”近在咫尺,但人们的视野很容易被“帘”遮住,看不到“门”的存在,结果“帘”就成了我们与“门”之间的障碍。芳官在《赏花时》里的一句唱词说“门外即天涯”,意思是“门”和“帘”看似近在咫尺,实际远隔天涯,无法相通。“半帘”就是没有全部卷起,处于半收半放的状态,作者用它来形容书没有完全收结的假象。这句话实际上点出了书的“全”和“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同样表达了这个意思。她说:“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门上的帘子“半卷”,通往真相的大门“半掩”,这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看似有残缺,其实不然,她的真相被琵琶遮住,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就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艺术表现手法,其魅力恰恰来自含而不露。 为什么非要“半卷湘帘半掩门”呢?作者借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做了直接的回答。这句诗在书中出现过两次,如果没有特别的寓意,作者也不会这样做。这句诗是:“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它的意思是:门上的帘子不收卷,为的是长久的保留屋内的香气;书案上的砚台凹陷越深,聚集的笔墨才会越多。这就是说,书之残缺是有意为之,为的是让书中的真事能永久的保存下来,并流传于世。所以,“残”恰恰是为了“全”。 探春的《残菊》诗,对“残”和“全”的关系说得就更加明白,更加透彻。她说“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这是对“残”的直接肯定,说明“残”是有意为之,非不可抗力造成。“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说的是书与主人分手时,是一枝支离破碎的残菊,但人们用不着担心,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来年再次相逢时,或许你看到的就不是一枝残菊,而是一枝形象丰满的美丽菊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