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红_故乡的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故乡的桥 (第1/1页)

    童年的乐趣之一,就是吃完饭,到工地看建筑工人劳作。“兄弟们呀,嗨呦,加把劲呀,嗨呦,挺直腰啊,嗨呦。。。。。。”觉得很雄壮,自己内心也很亢奋。就磨着建筑队长叔叔询问:干嘛要努力地喊,像歌唱。叔叔说,劲啊,要往一处用。才有效果。当时,我只是眨着眼睛似懂非懂。他们正在建筑的那栋房子,后来却有我们家两间。

    我们的村子,被一座小河分成了两个部分。链接这两部分的有两座桥,其一座,离了我们的住处很近。不过只能人通过去,不可以走车。有几棵的树桩,之上是一并排的木头,再之上就是荆棘和芦苇,最上边就是桥面,实际就是土。这座小桥不好看,也不是很结实,可是她陪伴了我几乎整个的童年和少年。大约2里的路程外还有一座桥,是混凝土结构的,很宽阔,也很结实,是主要通车的。那个年代,无外乎就是牛车,马车,驴车却很少,因为,我们种的是水田。

    小河的另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很多的知青。当地户却很少。我很少走过小桥去知青点。因为,知青都很高傲,大多来自沈阳一带。不过,偶尔去捡拾一些牙膏皮,可以卖钱,买冰棍吃。当时的牙膏瓶不是塑料的,好像是金属,约略是锡。知青,也有很世故的人。当时一个女的知青和我们的王姓队长很友谊,所以几乎就不用下地劳作。记得王姓队长有个男孩,和我年纪相仿的模样。很调皮。那个女知青做饭,冒了一屋子的烟。那个男孩却在外边把门堵住。知青实在熬不住用力撞开门,扔了一颗小树枝,恰巧扎在男孩的眼睛,从那以后,男孩就有了一个崭新的绰号:独眼龙。不知道知青们什么时候离开的,后来就来了一批朝鲜族的人,说话屋里哇啦,叫人不懂。不过,自从知青离开后,我却经常走过小桥去那边玩耍了。

    这条小河,实际不是河。当时我们叫干线。就是所有稻田的水流入这里。水确实清纯的,长满了青翠的芦苇。鱼儿在水里自由的游动。水鸟在芦苇里欢快的歌唱。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最乐趣的事是钓鱼,用麻绳系住罐头瓶子,里边放些大饼子的渣,用小木棍固定在水里,等个几分钟,下去,拎出瓶子,里边就有好多的鱼。放了辣椒,放了大酱,吃得不亦乐乎。冬季的时候,小河结了冰。这里又是我们孩子的乐园了,滑冰车,打滑呲溜啊,一玩一天。不知道冷。也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

    约略85年的模样,发大水,很大。水,几乎没过了小桥。和母亲过桥,我扶着她。母亲很自豪,觉得儿子大了,有用处了。当时心里,身上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尽管桥下水很大,尽管我只会狗刨。说来汗颜,久呆在处处是水的地方自己不会游泳。后来,记得12岁,回祖籍,和伙伴一起玩,贸贸然就跳到水里去,勇气可嘉。可是淹到了。被小伙伴七手八脚的拉上来。当然,我肚子已经很鼓了。之后决心学习游泳,最终学会了狗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