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言二 (第1/1页)
前言二 ------写小说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留下一点东西,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过----- 《仰望璀燦星空的女人》 宝安日报编辑唐冬眉 第一次见到胡文红,是在今年三月报社与读者的一个交流活动上,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女性来到我的面前,兴致勃勃地谈到她的小说《特区保姆》,那是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部大约有20余万字长篇小说,她瘦削却坚毅的样子给我一种奇异的感觉。那是深圳一个少见的春寒料峭的一天。 后来,在我的邮箱里读到了她发来的长篇小说《特区保姆》(即现在的《凄凄檐下草》)。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故事中所描写的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打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特区保姆的打工生活。由小说开始,我对她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再一次见到她是在她所在的家政公司里。那是一个闷热的傍晚,公司里没有空调,一架吱吱作响的风扇摇头晃脑地在转着。胡文红开始叙述她40多年走过的人生历程。 青岛也许算得上中国最美丽的一个海滨城市了,胡文红就出生在那里。对生她养她的这个城市,胡文红当然是喜爱的。但是,2002年年底,她却因为种种原因“逃离”了她的故乡。 “是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如此平庸地过去了。”胡文红轻声说道。 她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医生。二年级时的一篇课文《到宇宙去旅行》,使童年的她迷恋上了晴朗的夜空中那满天的星斗。父亲帮她搜集了许多关于星空方面的杂志和书籍,由此,她知道了一百多年归来一次的彗星,知道了能吸进星球的黑洞,知道了另一种计算单位——光年。 还在读小学时,胡文红就为自己的人生画好了蓝图:要读青岛最好的中学,要考中国最好的大学。 这并不是虚妄。即使人过中年,依然能够感受到她不同一般人的智慧和坚毅。如果不是后来中国发生了那么多灾难性的变故,胡文红的未来一定星光灿烂! 然而,造化弄人,这曾经憧憬的美好未来,一夜之间如阳光下的冰雪消融了。在那个非常年代里,知识是反动的代名词,伤透了心的父母对胡文红最大的期望就是做工人阶级的一分子。 初中毕业时,胡文红在父母的动员下放弃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学习机会,进了青岛一家大型机械工厂做普工。 那时候,对她最大的安慰也就是书籍了。只要是能找来的书,她都迫不及待地阅读,只有阅读才能让她孤寂的心重新温暖起来。阅读,也使她保持住了同龄人中少有的聪慧与敏锐。一个特定的机会里,一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她手中翻了几遍后,在她所属的万人工厂知识竞赛中,她的成绩是全厂第一,也由此也改变了她的工作,被调进工厂职工学校去做教员。十年后,职工教育规模缩小,她调进一个商业单位做了工会干部。轻松稳定的工作,并没有压抑住她那颗不安分的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