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天帝_第三十四章褪尽凡尘入先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褪尽凡尘入先天 (第1/2页)

    “呼……”

    一口长气吐出,白气如剑,延续数息不散,馨香缭绕!

    钟神秀缓缓睁开双眼,昏暗的静室之中骤然亮如白昼,虚室生白!

    “飘萍总是雨打风吹去,唯有劲松方能屹立苍劲,傲迎凛冽山风。

    这一番勇猛精进,总算是不枉自己前世一世修行!”

    钟神秀心中暗自思量。

    感应着体内百炼精粹,粘稠如液的精纯真气。

    钟神秀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这一番修炼,可以用冒进,甚至冒失来形容。

    强用《天蛇吞月法》吸食天精月华的同时。

    还敢用《冷锻法》锤炼真气,不得不说钟神秀真是艺高人胆大。

    《天蛇吞月法》的霸道之处就不说了,钟神秀一夜汲取的天精月华,比寻常修士一年吐纳的数量还要雄厚。

    这《冷锻法》也是一门极其惊险的法门。

    这门秘法的原理,却是模仿锻造神兵利器之时的《冷锻之法》,以无比激烈的极端气息,刺激体内真气,让其陷入暴动。

    再模拟天地雷暴的天象,强行让丝丝缕缕的真气,蜕变成粘稠如液的真元。

    这其中凶险之处,比起传闻中布袋练功的魔教教主,也是不遑多让了。

    稍有不慎,便是丹田破碎,经脉尽断的惨烈下场。

    这两种秘法,任意一门都是值得旁人无比慎用的极端秘法。

    而钟神秀却是同时施为,其中凶险之处,何止是十倍,百倍地增长。

    也就是钟神秀精神修为太过强悍,方才敢如此行险一搏!

    正所谓:风险越大,收益就越大。

    钟神秀如此冒险行事,自然不是毫无缘由的。

    别的不说,他体内粘稠如液的六虚真气,精纯度比起普通修士的先天真元也是不遑多让了。

    一旦他踏破先天,受天地灵气灌体淬炼,那该是何等景象?

    …………

    又是一日春寒未消的清晨。

    朝露未化,晨风冷冽,霜雪将消未消,嫩芽似绿非绿。

    晨曦挥洒,依稀可见天光一色,明光映照,金辉渲染云霞,气象万千。

    钟神秀盘膝坐在一处孤峰之巅,手抚眉心,若有所思。

    身后有劲松苍翠,枝叶下垂如盖,密不透风,荫蔽半亩方圆。

    在常人不可见的视角中,随着朝阳升起,地气蒸腾。

    一点点绿色的光点,不断地从这些四季长春的植被中升腾而起,与看似温和,实则爆裂的太阳精华进行着交换,如人之吐纳。

    “来!”

    钟神秀起步如飞,数十道身影幻化而出。

    大手张开,莫名的气机在周身流转,有一种莫名的吸力。

    无数绿光入体,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化作最精纯的精气,滋养着他的血rou和骨骼。

    “呼……”

    良久之后,钟神秀方才吐出一口浊气。

    俊秀的脸庞光泽如玉,灵光氤氲。

    额头升腾的白气如烟霞汇聚,蔚然成云,飘然若仙!

    “好东西啊!”

    钟神秀意犹未尽地叹息一声,感觉自身几乎峥至圆满的真气蠢蠢欲动。

    在这一瞬间,仿佛熏熏然,试图更进一步。

    ………………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亦有大机缘。

    修行之人,苦苦修持的目的,无非就是勘破生死之道,长生久视。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草木之属,却是天地自然之间,最为容易联系生死之道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死,枯荣,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植被草木之属,对于生死之道的阐述却并非枯荣那么简单。

    事实上,无论是人类,动物,植物,体内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身后生死之间的变换。

    以地球科学的说法来解释,便是新陈代谢。

    只不过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这种代谢都难以察觉,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润物细无声。

    而植物则不然,每日阴阳分晓,朝阳初起的时候。

    这些植物都会释放出精粹的生命气息,与太阳精粹进行一种神秘的交换,促进生长。

    而这种生命气息的来源,却是源自于植物之属所吸纳的天地之间的死气,杂气。

    这种转换之间,自然而然地便蕴藏着生死之道的奥秘。

    钟神秀虽然尚且无法勘破这种生死玄妙。

    却能通过一些秘法,汲取这些植被释放的生命气息,以补足自身的根基。

    人之道,取不足而奉有余!

    钟神秀此番,便是通过《天子望气术》,寻觅到了南离岛草木之气最为旺盛的一处所在。

    在子夜时分,将自己日前通过种种酷烈手段勇猛精进而积攒下来的死气,杂质。

    通过秘法传渡到这些植被之中,澄澈自身rou躯。

    然后在朝阳初升之际,再通过秘法收割纯粹的生命精气,补益自身不足的根基,使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