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当官那些年_第十章 看盗版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看盗版去 (第7/10页)

说什么?”

    “我说,我说我不要嫁给李和,”宁安鼓起勇气道“我要嫁给状元陈惇!”

    “眉清目秀美容貌,满腹经纶文才高。天下举子我见多少,只有他才算得当今英豪!让他纱帽头上戴;让他红袍穿在身;插上宫花系玉带,岂不是堂堂一个状元公?皇家招他为驸马,吹吹打打,吹吹打打送入在洞房中。公主终身配佳偶,万岁又得栋梁臣——”

    台上的黄梅戏唱得欢快,台下满座的宾客也纷纷叫好,苏州的人就是这样,饭可以一日不吃,富贵的戏却不能一日不听。

    陈惇和陆近真走进后堂的时候,就见窗边的醉翁椅上躺着一个老迈的人,右手手臂搭在额头上,挡住了大半张脸,看不清是什么表情。明亮的灯光下,那一头白发如霜,脸上的皱纹纵横如沟壑。

    “孙儿陈惇,”陈惇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上有血脉关系的亲人,并不多了,这念头就像一把大锤子,敲得他心里分外难受“携新妇拜见外公。”

    陆近真也跪下,两人并肩给吴奂磕了三个头。吴奂回头一看这对璧人,果然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心里十分高兴,想要把他们扶起来,却颤巍巍站不起来。

    陈惇急忙上前扶住了他,吴奂叹息道“老了,老了!一病一场,江河日下!”

    陈惇不想听他说这样的话,道“什么江河日下?我看外公是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呢。再过半个月就是您七十大寿,全苏州的人都等着吃咱们吴家的寿星面呢!”

    吴奂点头道“人活七十古来稀啊,我七十岁了,冥冥不堕祖先之名,家业兴旺,子孙满堂,还有一个天下第一的六首状元外孙,还有什么遗憾呢?!”

    他摸了摸陈惇的头“外公一直以你为傲啊,以后吴家簪缨仕宦之责,就落在你的肩上了。”

    陈惇抬起头来,就见吴奂让陆近真把桌子上的一个小匣拿了过来“你们的新婚贺礼。”

    吴奂生了一场病,却不许陈惇和陆近真推迟婚礼,等到病好了两人才得以拜见。

    “佳儿佳妇,佳儿佳妇,”吴奂高兴道“真好啊。”

    房间里剩下陈惇同他说话,吴奂才道“启和不争气,好好的进士不做,非要触怒皇上,若不是你尽力周全,这满门的灾祸顷刻降临,哪儿还能让我过七十大寿?”

    陈惇道“表兄苟利国家,不避祸难,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令我钦佩不已。”

    “书读傻了,我请了那么多名师,却把他教成了一个呆子!”吴奂道“皓首穷经,寒窗十年,心血都白费了!”

    陈惇却道“外公,为了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想,我辈读书人选择了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皓首穷经。登科及第的背后是身份阶层的转变,是功名利禄,是光宗耀祖。因此,即便耗尽心血,饱经沧桑,名落孙山,依然屡败屡战,以金榜题名为一生的渴望与追求。”

    “但读书考试,却只能测出一个人的文章高低,学问水平,却测不出这个人的人品、志向、抱负,”陈惇道“朝廷取用人才的标准是文章学识,不管其他。所以这朝堂之上,有大奸大恶。这种人当政,结党营私,恣意威福,使无能之辈高居庙堂,而忠诚清廉之士纷纷排挤下野。他们带坏了朝纲风纪,使人人只谋于私利,而根本不记得国家。”

    然而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大明还有忠臣义士,披肝沥胆,挺身直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调墨,以自己的生命弹劾奸臣。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是不知道这种弹劾无异于以卵击石,白白牺牲,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书,就是为了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

    “每个人都想着明哲保身,那么谁还愿意仗义直言?”陈惇道“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佩服表兄,是因为我知道我没有他这样的勇气。天下有勇者,就像张子房在浪沙中椎击秦始皇,就像杨继盛死劾严嵩,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们却在人们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让人们知道他们无畏的原因,努力的方向。”

    杨继盛、吴启和做出了这个榜样,让无数人受到鼓舞,而前仆后继继承他的事业,同样也在陈惇心里重重敲了一击,让陈惇看清楚了自己留此有用之身,到底要有用在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我这个六首状元荣耀一时,而表兄却能荣耀千古,他才是士子们真正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楷模。”陈惇道。

    陈惇在苏州府学受邀讲学,向学弟们传授经验的时候,他也是这么说的,在府学这个人文荟萃之地,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挣扎拼搏的战场,承载梦想,成就抱负的地方,陈惇以“敢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为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呼吁士子们披肝沥胆,执事而为,革除天下之大患,恢复大明之元气。

    对于当今积弊已久、不破不立的局面来说,因循守旧、明哲保身已经不能有益于时弊,只能期待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们横空出世,给大明朝这具僵化腐朽的躯体注入新鲜血液,只有敢说、敢做、敢于献身,才能拨乱反正、兴革改制,挽救大明!

    作为东南最好的学宫,苏州府学选拔贡献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陈惇知道他们其中,一定不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