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300 秀才公】 (第2/2页)
有带在身上,放在海商会馆了。” 韦宝对吴雪霞笑道:“吴大小姐,这就是我的海商会馆,都到了门口了,就一起参加我们的同窗会吧?没有你这等大美女一起,不好玩呀。” 吴三辅听韦宝称赞meimei美貌,并不觉得韦宝孟浪,反而哈哈大笑,对吴雪霞道:“对啊,都到了门口了,雪霞,你就留下来吧!” 吴雪霞听韦宝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自己美貌,粉脸微微一红,美眸微微一翻,不置可否,不过,契约是肯定要拿回来的。 吴三桂一直没有吭声,那一万两银票,自然是吴襄给他的,吴襄生气归生气,但诚信还很不错,在乘坐马车回到下榻宅院之后,立时想到了还有吴三桂跟韦宝打赌的一万两纹银没有支付,便让吴雪霞和吴三桂带着银票过来‘清账’来了。 吴三辅见meimei不吭声,便知道她想参加,笑呵呵的拉着meimei和吴三桂进去。 韦宝也招呼几个公子哥同窗和其他一些同窗学子进去,“大家都来过一次了吧?把这里当成自己家,都随便一些,招呼不周,也不要见怪才是。” 众人们寒暄客气一阵,虽然几个公子都在心中对韦宝有成见,尤其见韦宝这趟赢了这么多银子,嫉妒的发狂,不过,大家毕竟都是读书的斯文人,表面上做的,都还过得去。 韦宝是做生意出身的人,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是不是真心朋友,只要能走到一起,那就是有共同需要依仗依靠的地方,就有结交的必要,维持朋友关系,总比变成对手要好的多。 即便是做对手,那表面搞好关系,也比直接敌对要好的多。 科举有四大宴席,都是官府牵头请学子们的,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故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因为宴会上要唱中的“鹿鸣”之诗而起名。从唐至明、清一直相沿。 琼林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原为宋代名苑,在汴京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以前,在琼林苑宴新及第的进士,因此相沿统称“琼林宴”,后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明称恩荣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武如鹰之飞扬”意思。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吴雪霞刚才说的明日府宴,那是辽西本地世家大户们的一次大聚会!是由知府大人发起,宴请这次通过了院试的秀才们的! 辽西已经十多年没有举办这种大型宴会了,尤其是因为科考而举办的聚会,通常都是为一些军政上面的事情,本地的世家大户们才聚集在一起。 这种聚会,是世家大户显示实力的时候,越有身份,越要参加,像秀才这种身份,不管富贵,也是可以参加的,这都是封建时代的一些特殊现象。 韦宝以前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常常听说秀才科考通过之后,当地官府会办一个‘簪花宴’,但是韦宝发现,那个名称完全是误导,甚至可以说是造谣,绝不可能叫什么簪花宴。 “男子簪花”,是古时的男子,用时令鲜花,或金银、绸绢等,制成假花插于发髻、鬓角或冠上,作为装饰或礼仪程序的一种风俗。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样式。 先秦时代,花因为美丽的外表及其香味,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无论在中原还是南地,花因其脆弱的物质形式,而被认为是一种女性化的意象。 南方亦有佩兰之风。 以兰草为佩饰,表示志趣高洁。以娥眉自居的屈原,在中用以装饰的花草就有:江蓠、芳芷、杜衡、留荑、揭车、菌桂、秋兰等十几种。 男子簪花,最早见于欧阳询的卷五十八:“又答新渝侯和诗书曰:‘……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 九梁:朝冠上装饰的九条横脊。梁数多少,因官品之高下而定。 可知,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国,至少在梁国的上流社会,男性簪花,并无贬低之意。 卷十二:“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绔,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隋太子去打猎时的服饰,与中古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上流社会的装扮,有相似之处。 唐明皇李隆基的影响,也相当深。 引:“……琎尝戴砑纱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随奏一曲,而花不坠……” 唐代南卓这一段,写的是宁王李琎随明皇游幸,明皇摘下一朵木槿花,放在他的绢帽上,他使用羯鼓打奏,帽上之花竟然没有坠落。唐代段安节亦有相似记载。 宋代杨万里:“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可见,男子簪花的风俗,在宋代已经极盛。这与唐明皇为宁王簪花之事,是有极深的联系的。 影响男子簪花的一种风俗——茱萸会。 至少在汉代,茱萸会已经出现。 茱萸会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南朝梁,吴均:“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今世人九日登高是也。”桓、费均为东汉人。 事实上,在晋代,茱萸会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风俗了。 “晋代周处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唐代,茱萸会有了新的变化,菊花的角色变得重要。 引唐代李绰:“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 从佩戴茱萸,到簪花,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怀间、胸部,大致与佩兰佩玉的形式相同。 汉代的茱萸会,所佩茱萸,大致也在腰间,或系于臂上。 汉代起源的茱萸会,其特征是: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长寿。 唐代“簪戴茱萸和菊花现象”更加广泛的出现在了社会活动当中。簪花和簪戴茱萸,是有文化内涵的重叠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