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 (第2/2页)
吏,军纪大振。 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 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四十七万大军惨败。 朝廷经廷议,遂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韦宝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来,概括起来大致是三个原因。 一是天子更替。二是党争之害。三是熊廷弼这个人本身之性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 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 万历的用人原则,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 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之奏疏,不绝于耳。 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 这一点,仅从简单的明史熊廷弼传就可以看出来。 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疏入,悉报允”、“疏入,帝从之。” 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深切依赖”,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一句“毋为人言所阻”,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 照通俗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复。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自泰昌元年始,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韦宝知道,辽东是出风头的地方,也是火山口。 稍微有点成绩,能传遍整个朝廷,稍微有点过错,也能把一个正常人完全的妖魔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