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_【0762 宋应星的两个儿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762 宋应星的两个儿子】 (第2/2页)

于大明两三个大省的人口。”

    韦宝笑着点点头,“先生高兴就好,我还担心先生会对不能再去科考而抱憾,若是先生想去科考,我可是没有意见的,而且我还能帮先生适当疏通一下路子。”

    “多谢总裁美意,宋某现在真的没有这等想法了,能在天地会是我的造化,我早已经将妻小都接下来了。这次我便带了两个儿子过来。”宋应星对韦宝道。

    韦宝皱了皱眉头,不高兴道:“宋先生啊,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令郎来了,为什么不找来见我?”

    宋应星微笑道:“没顾得上,再说,他们什么都不懂,连个童生都考不上,来了天地会之后,先跟着学一学。”

    “多大了?”韦宝问道。

    “老大二十,老二比总裁长一岁。”宋应星答道。

    韦宝哈哈一笑:“好,咱们天地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他们年纪不算小了,再从头上咱们的新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样念书恐怕年纪大了一些,就让他们边做事边读夜校吧。宋先生,现在就把他们找来一起吃饭。”

    不但韦家庄和辽南全面施行了新学教育,在关内的重镇,天地会也偷偷的搞新学教育,不过,大都为扫盲班性质,最高到小学。

    要想在天地会的新学体系中获得更高的学历,还是得上韦家庄或者辽南读学校才可以。

    宋应星点头答应了,让他手下的一名书办去找两个儿子来。

    宋应星的两个儿子与宋应星一样,都是个子不高,且偏瘦的身形,一看就都是比较内向,比较爱动脑,不擅长体力活动的类型。

    这点韦宝还是很喜欢的,韦宝心目中的文人就应该这样,韦宝喜欢专才。

    虽然韦宝自己是什么都涉猎一些,但是他是领袖啊,领袖最主要的工作是管理,什么都要懂一点,但不必每天盯着一件事做。

    他更喜欢手下人是专才,学什么就专精一项。

    “见过总裁!”宋应星的两个儿子给韦宝行礼,他们已经在韦家庄住了一两个月了,对于天地会的称呼和管理架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此刻能见到韦宝,他们俩都有些激动。

    这还是他们在天地会的时间尚短,若是在韦家庄或者辽南生活了超过半年的人,能见着韦总裁,只怕会更加激动。

    “快请起来。好,好。”韦宝见着宋应星两个儿子很高兴,“我尊宋先生为师,我们便是同辈相交,你们叫什么名字?”

    “快说啊,总裁问你们的名字。”宋应星赶紧用江西话对两个儿子道。

    他两个儿子从江西出来的时间不长,南方一座山就是一片方言,五花八门,不像北方话大都大同小异,北方语言更加容易统一。

    “禀告总裁,我叫宋士慧。”

    “禀告总裁,我叫宋士意。”

    宋应星的两个回禀道。

    韦宝高兴的点点头:“很好,你们俩以后就在我身边充任随扈吧。”

    宋应星闻言大喜,韦总裁身边不是总裁秘书处的美女秘书,就是总裁卫队和天地会统计署的人,虽然总裁秘书处下面还有少量的负责外务的管事,和一些服侍总裁的厨子,车夫这一类人,但男人很少。

    两个儿子若是能够留在总裁身边,对于将来在天地会中任职是大有裨益的。

    “还不快谢过总裁吗、”宋应星见两个儿子没反应,赶紧着急道。

    宋士慧和宋士意才赶紧作揖深鞠躬,“谢过总裁。”

    宋应星不好意思的笑道:“他们刚刚从老家出来,我前面多年忙于科考,一直在外到处跑,疏于对他们教诲。总裁不要见怪。”

    韦宝道:“没事,都有个过程,在我们这里见的多了,以后自然会不一样的。”

    韦宝不光是给宋应星这个面子,他觉得宋应星两个儿子挺有眼缘的,加上年纪不大,也想要两个这样的人跟着自己。

    吃过饭,韦宝与宋应星聊天。

    谈起金融,宋应星道:“其实在我看来,天地会中央银行已经远远强于外面的各家商号,就算历史最悠久,最成体系,规制最完善的晋商钱庄也无法与我们相比的。只是总裁不拿足够的本金出来,光想以未曾稳固的权力获取巨额财富,这难度才会比较大。”

    韦宝笑道:“不见得,咱们虽然比他们先进,可晋商钱庄有这么久的历史,且基本的兑换,存储,房贷业务都很成熟,咱们想在他们手下杀出一片血路,也不容易。至于投入咱们的银子,我是不合考虑的了,宋先生不必再劝。天地会中央银行还是老规矩,除去总行,其他各地分行,每个省的存银无须超过一百万两。”

    宋应星见韦宝这么坚持,不敢再劝,但还是深深忧虑。

    这回他们从韦家庄过来,虽然没有带来金银,却带来了等价于一千万两的天地会纸币。

    明代初期是推行纸币制度,禁止使用金银的,然而前进到五十多年后,英宗即位,大明宝钞已退出流通领域。

    于是,放松用银的禁令,公开使用白银,使白银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成为正式的货币。

    这一变化的原因应从纸币、铜钱、白银三者在流通中的变化和发展去寻找,即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其规律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从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进行考察。

    大明宝钞制度是不兑换的纸币制度,由于军需支付繁重,铸钱数目又不多,只有靠发行纸币来应付。

    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随后发生了新、旧钞差价倒钞问题,并愈来愈严重,使纸币的购买力大大贬值,宝钞制度开始败坏。

    永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因纸币愈益奎滞提议实行户口食盐法,即食盐税,规定大口令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小口月食盐半斤,纳钞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过多的纸币。

    仁宗即位时,尚书夏原吉又提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具体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纸币,以提高其购买力。

    并建议“官钞宜少出”,但实际上行不通。

    明宣德年间大明宝钞继续贬值。

    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

    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解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

    成化二十三年邱海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

    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妙兼用。

    七成用钞,三成用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