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赫赫宗周 (第1/1页)
从本章开始我们开始讲西周的故事。西周卷是本书第三卷。前两卷用了十二章讲完,搞得有点仓促。所以我想把西周卷写成大杂烩。 西周历史的核心事件就是周初大分封。 武王完成灭商壮举后,为了巩固战果,对天下进行大分封。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我暂且不提。同大禹治水一样,这次分封的影响非常深远,一言难尽。 周初大分封,共封国七十一。这七十一国大部分是姬姓诸侯国,日后将成为周天子的左膀右臂。伴随分封制产生的还有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用血缘关系解决世袭问题。这两个制通力合作基本稳住了当时的局势。这次分封也宣告国运八百年的周朝正式成立。 周朝几乎是在商朝的废墟下建立的,可谓百废待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王重用了两个人。第一个是姜太公,另一个是武王的胞弟姬旦。 姜太公的故事不用我多说。由于他身上神话色彩太重,我分不清哪些是真的,所以我对他只是一笔带过。有一本叫《六韬》的兵书号称为太公所作。根据现在的考古成果,这本书写于战国时期。 我对太公的定位就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姜太公在周朝建立后,仍在领兵打仗。武王时期,周朝完全撕下仁义的脸皮,对他国攻伐频频,获得不少领土。太公对周朝初期的发展居功至伟。 姬旦这个名字知名度很低,但我一说周公想必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姬旦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公。他对周朝的贡献比武王还大!不信,您接着往下看。 牧野之战前,姬旦负责联络各方诸侯,不断分化笼络他们,这才有了孟津那“不请自来”的八百诸侯。 武王最大的政绩——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有姬旦的影子。武王做完这件事就逝世了。剩下这个偌大国家就交给了姬旦。 武王二年,武王死。之后,由周公摄政七年。本来朝局就不是很稳定,现在开国君主死了,来了个摄政的,大臣们能不担心吗?名义上,这天下是新任天子姬诵做主,但他年龄太小,实际上是周公做主。这种局面就叫“主少国疑”。 周公明白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不仅接下重任,而且做得很好。 周公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对贵族严苛,对百姓宽容。周公勤恳办事,还留下“周公吐哺”的故事。总之,在他的带领下,周朝走上了正途。 但历史就这么有趣。周公的刚正不阿反倒给新生的周朝带来一场兵戈! 周人取得政权后,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也分封了帝辛的儿子——武庚。此举看起来好像是放虎归山,其实利大于弊。史书记载,武庚被封后,“殷人大悦”。这样就减小周朝统治殷人的难度。当然武庚回到封地就和一些商朝遗老打起了光复商朝的主意。武王就怕他有这心思,于是派遣管叔、蔡叔、霍叔三人驻守在他周围,名为帮助,实为监视,号称“三监”。 这个管叔也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周公成了摄政,他却在这当“牢头”。于是,他脑洞大开地怀疑周公篡改了武王遗诏,所以心里非常仇视周公。更气人的是,周公制定的一系列礼乐制度,严格限制诸侯的权力。正好,蔡、霍二人也对周公限制诸侯权力不满。这三人便沆瀣一气,真的去“帮助”武庚! 这场叛乱在历史上称为“三监之乱”。但我一直觉得三监只是冤大头,不是叛乱的核心,武庚才是真正的bos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