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制霸春秋 (第2/2页)
代了,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后辈跟上。 齐桓公当然是不会跟屈完谈,于是管夷吾便出列与屈完谈判,屈完首先发问道,“齐国与楚国相隔千里不止,齐国在北海,楚国在南海,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道您为了什么光临敝邑,我们想知道原因。”这话开门见山,你们齐国号称诸侯霸主,为什么就号召诸侯打我们?我楚国已经承认你霸主地位了,我们都已经低三下四了,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咱们谁也不跟谁客气。 管夷吾的口才出众,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阐述,“过去周成王封我们太公在齐,并且召见康公赐命道,‘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者,汝勿宽宥。’自从周室东迁以来,诸侯放肆。寡君奉命主盟,修复失业。你们楚国在南荆,就应该每年进贡包茅,帮助周天子祭祀。” “然而你们不再进贡,没办法在祭祀的时候缩酒,寡君为此征伐你们楚国。你还有何说辞?”管仲这番话实在是从正统对楚国的一次打击。都知道楚国的王是自己封的,你一个楚国凭什么封王?我齐国都这么强大也依旧在周天子的麾下。 齐桓公最为忌讳的就是这一点,虽然他有僭越之心,却无僭越之实,齐桓公也很清楚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道理。楚成王这么做那就是反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即便是楚成王派使臣前来葵丘承认齐国霸权,可在齐桓公眼里就是侮辱他。 天下岂能没有大乱?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但是楚国和齐国相差的,除了国力,恐怕最重要的就是正统。被周成王分封的齐侯,那是被统治秩序承认的,从历史上说周天子的确颁布过命令,齐侯可以掌管征伐,凡是诸侯有不听招呼的立马打他。这是申明了齐国征伐诸侯的合法性。屈完也听明白了管夷吾的话,包茅其实就是捆成一捆的荆茅,祭祀的时候往包茅上倒酒,让酒缓慢的流下去,意思是祖宗可以在九幽地府喝到。这种植物只有楚国有,所以承担进贡的也就是包茅。可是屈完知道区区茅草而已。齐国怎么会兴师动众的来呢?齐国意指楚国根本没有尽到诸侯国的职责。你们楚国根本没背包周天子放在眼里!这点屈完也只能勉强支应一番道,“周朝失政,天无宁日,周代商而治,为何我楚国不能代周而治?况且就算是我们楚国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楚国的罪过,那我们寡君也不敢推辞罪过。现在我就回去告诉寡君,楚王还敢不继续进贡吗?”屈完完全被管夷吾打败了。听这语气有点无理取闹外加强词夺理,而辩论最重要的就是有理有据。屈完的意思是现在天下全都乱哄哄的,各行其是,说我楚国称王就是乱臣贼子,那周朝代商而治,又带怎讲?难道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吗?难道就因为我们楚国没进贡包茅这件事情吗?你们就要踏平我们楚国吗?管夷吾大怒,“放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顺天承命,商是咎由自取。你楚国怎可与之相提并论?你身为臣子不思忠君,却干出此等龌龊之事,你还有理了?”这次辩论以管夷吾完胜告终,屈完被说的无言以对,说完麾车便回。管夷吾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建议齐桓公紧逼进军,因为他觉得楚国人实在是很倔强,光凭说恐怕不能服众,但其他诸侯全都团结一致准备彻底击败楚国。于是齐桓公传令八支军队一齐进发,直到陉山,此地离汉水就不远了。管夷吾下令就在此地驻扎,不必轻进。诸侯们对此却有了不同意见,眼看就到了汉水了,为何在此地驻扎?何不一鼓作气,直接打过汉水去!管夷吾说道,“楚国既然派遣出使者,那必然就有所准备。如果一旦交兵,必然不可分解。现在我们在此地驻扎,可以遥望楚军形势,楚国如果害怕我们人多势众,那时必然会派遣使者前来,我们正好逼他们求和。我们就是为了讨伐楚国才发兵的,最后能够让楚国心服口服,那不是很好吗?”诸侯当然不相信管夷吾说的话,议论纷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