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章北海北之一 (第1/1页)
郭汝桂他们是傍晚时分到的苏州。苏州站是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沪宁铁路第二期工程(南翔至无锡)中修建,于光绪三十四年竣工;站屋系平房,长19.2米(63英尺),阔10.67米(35英尺),设售票窗口6处。两侧为辅助用房,月台两座,造价7.15余万银元;地道一条,耗洋7190银元。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五日(公元1906年7月16日)与无锡站同日举行建站通车典礼,同年五月廿七日(1906年7月18日)开办营业。建站时,因车站设在苏州,故名苏州站。民国廿五年五月(1936年5月),因苏州改名吴县,车站随之改称吴县站。 师长和副师长凌兆尧都迫不及待地要赶到第三战区司令部去,不仅仅是报到,还有蹭饭的因素在里面,在酷暑天连续赶路,好多天没吃顿安心饭了,可师部直属部队还没全到,后面有两列车载着十四师的宝贝疙瘩:八门日式山炮还要半小时后才到。这么多直属部队要卸车、整队集合、开往临时宿营地,这就得郭汝桂带帮参谋cao心了。 第十四师是个调整师,也就是所谓德械部队。按编制: 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3个*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但是依照国军一贯的风格,这些编制仅仅是纸面上的而已。比如那个*炮营,不仅没有12门只有8门,而且都是仿造的日本大正六年式山炮,是日本四一式的简化版,炮架和四一式相同,炮弹和四一式通用。但是炮膛,闭锁机,瞄具简化,驻退机样式有些差异,防盾采用山炮兵的宽防盾,重量521kg,最大射程6400米,两者外形相似。这是汉阳兵工厂在民国十年逆向工程的成果。 除了炮兵营的*炮连是个残缺老旧货以外,高炮连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象,辎重营缺编一个连,战防炮更是不知所谓,也好,这样今天郭汝桂就轻松多了,很快师部列车上的特务营通讯连等直属队伍卸车整队完毕,他让特务营长负责带队去宿营地,后面他带着参谋们主要是等下山炮营,交代清楚,安排好了让参谋监督就可以去休息。不过现在有个不好的消息,有趟西北野战军的列车要在十四师炮兵营前面进站补充给养和饮水。郭汝桂只能希望他们动作快点儿,因为他真的很饿了。 西野的军列没有让他失望,轨道刚腾出来就进站了。这是一列基本由闷罐车组成的军用列车,由于天气闷热,闷罐车的车门都打开了一条缝透气。列车一停稳,车厢门便纷纷打开,从每个车厢上跳下了一群群西野的战士们,明显地,西野的临战管理比中央军严格的多。不像中央军在长途机动中,为了散热,脱的只剩下背心短裤,西野的战士头戴钢盔、手执武器,披挂整齐,由带队的士官整队后,匆匆结队去做自己的事儿了。 郭汝桂颇有兴趣地观察着西北野战军的战士们,他发现这真是一支特别的军队。首先,他们大量配备了手提机枪,也就是他们自己说的*,眼尖的郭汝桂可以确定每个步兵班有二个*手。他们手里的民23式*郭汝桂在陆军大学的时候评估过的,这是苏联PPD34*的仿制品。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面临国内外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务,加上有些军事思想陈旧落后,使红军根本无暇顾及为部队设计装备新型兵器,特别是*这种自动武器。 30年代苏联红军开始开发一系列新型武器的问题。但是新兴*的研制仍然不是日程的首要目标,他们只是想对当时已有的*进行创新性改进。该项目负责人是瓦西里-德哥亚列夫(德哥亚列夫,即著名的捷格加廖夫),他使用的是混合型设计方案,综合多国*的特点,制造出了苏维埃第一批*,也是最默默无闻的一种:德哥亚列夫1934(PPD1934)型*。首批PPD34*生产与1934年,这种*的设计理念主要来自于德国MP18II型*,构造和性能也与之颇为相似,它拥有一定的后座力cao纵系统,不过在设计上还采用了芬兰索米*的一些设计理念,例如它的供弹方面。它的机械设置和德国伯格曼系列*几乎一摸一样。它的供弹装置有两种,一种是类似索米*的71发弹鼓;另一种是25发弹匣(由于红军使用瓶颈状的托卡列夫7.62mmP型无缘弹,所以弹盒必须是弯曲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