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十二章, 重温故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重温故道 (第1/2页)

    重逢后的第三天的早上,袁耽依依不舍地一直把桓温送到横江渡口,两人相约在袁耽明年回建康述职的时候再会面。

    横江,即长江横贯马鞍山境的一段江面,因大江出天门后折北横流而得名,这段江面可是要比芜湖辖区的那一段宽广得多。对于滔滔万里的长江来说,流程仅五十余里的横江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过因为有秦始皇渡牛渚、孙策经略江东、晋室永嘉东渡以及苏峻之乱等经典故事发生在这里,上承天门之谢涛,下衔扬子之浩波的横江以及正对东岸“千古一秀”采石矶的横江古渡,不愧是与瓜洲古渡齐名的南北襟喉。

    当渡船行到中流的时候,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恶涛如山,白浪如雪,意气昂扬的桓温突然想起了“中流击楫”的典故。话说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愍帝即位后,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而司马睿正着眼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当时逃难渡江到了建康的祖逖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王爷一声令下,派我们前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司马睿其实并没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是听见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只好勉强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做了一个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的空头刺史,拨给他够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则叫他自己另想办法。祖逖带着随同他一逃难的几百家乡亲父老,组成一支还乡团,准备横渡长江打回老家。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起来,他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慷慨激昂的声调和豪迈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桓温从祖逖身上不禁又想起了祖约,祖逖“中流击楫”的时候祖约应该也在船上,可是后来祖约却是上了苏峻的贼船,不但变成乱臣贼子的一员,还连累了哥哥身后的名声。想到这里,桓温心里有一种很吊诡的感觉。接着,桓温又想到了小时候温峤跟他讲的关于祖逖最好的朋友刘琨的故事:刘琨当时的名气比祖逖还要大,他当年只带领着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元嘉元年春到了达饱经战乱后已成一座空城的晋阳。刘琨在强敌环峙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对敌防御。只不到一年的功夫,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为了晋朝在中原的少数几个残存抵抗势力之一。可惜后来刘琨失势后,他与其子侄四人都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杀害。桓温扼腕叹息为什么英雄的结局总不是那么的美妙,于是一边以船桨在船舷边击拍,一边唱起刘琨的《扶风歌》: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桓温在船上旁若无人地曼声吟唱,语调悲壮低昂,引起了一众旅客的围观。一曲歌罢,竟有旅客把几个碎钱打赏给他,桓温哭笑不得,不过也略感安慰——还是有人能够体会我击楫的心情的吧!

    当渡船到达对岸的采石下江口,已是接近申时。

    采石矶原名牛渚矾,关于它名字的由来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时这里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后来在三国吴之赤乌年间,石矶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块五彩石,于是此地改名为采石矶。第二种说法是,在三国吴时,这里曾出产五彩石,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取名为“牛渚矶”,后改名为“采石矶”。采石矶三面环水,西南麓突入江中,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其中,采石矶又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采石矶历为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既占据长江之险要,又锁钥东南,是建康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钱塘。

    桓温从采石矶背后的码头上岸后就远远望到了牛渚河岸边横江街上横江馆驿站的高大招牌,他见此就牵马到了驿站登记入住,他在分配到的房间内稍作整顿之后,心想现在才是申时,还可以趁太阳还没下山之前往采石矶游览一趟。于是,他便向驿卒讨了燧石线香和另外一些供品,然后打上背包出了驿站,迈着强健的脚步往连接采石矶的拱桥走去。上得采石矶,桓温见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就寻路直奔翠螺山顶峰。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据说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其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高数十丈,像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上,因此,此山得名为“翠螺山”。这翠螺山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被称作“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