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扪虱而谈 (第1/2页)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桓温的北伐军一直挺进到了长安东面的灞上(在陕西长安县东,接蓝田县界),与长安咫尺相望。灞水,又称作霸水,是关中八川之一,《汉书,地理志》称:“南陵县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视子孙”。这灞水长长的象一条衣带一样守护着长安城的东面,虽然长安城以东的一段河面较宽,但是河水不深,只要山里不发大水,灞河两岸的百姓挽挽裤腿就可以涉水往来。前秦军队里面的骑兵很多,晋军很难通过追击把他们击溃。因为以往有过在CD城下一举击破成汉的先例,这时桓温的如意算盘是前秦军队为了保护长安城,就要在灞水前面集结军队以阻挡晋军的继续前进,否则一旦与前秦打起游击战来,跟对方长期对耗的话就比较麻烦。所以他故意不过灞水,等待各处的前秦军队在灞水前集结好后再在长安城下来一次大规模的决战。 苻健败退后让太子苻苌率领大部分残余部队撤退至长安城南扎营,自己则退守长安小城,身边只留下六千老弱残兵,打算作为犹饵吸引晋军的主力,他另外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由大司马雷弱儿等人率领,与苻苌等人合兵一处,伺机寻找晋军的薄弱环节发动反击。 由于听闻晋军已经驻扎到灞上,三辅各郡县的官民全部都望风而降,有众上万的三秦豪族呼延毒也与桓温取得了联系。一向善于抚谕百姓的桓温发布了安民告示,让百姓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当北伐军来到灞上的时候,距离关中沦陷已经过去了三十七年。年轻一代并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从小在异族的统治下长大,对晋朝、正统、王师等概念很模糊。而对年过半百的人来说,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却是仿佛在梦中。在三十七年前,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少年或者儿童,在异族的统治下,他们作为二等公民活了整整三十七年,如今,王师来了,本族的军队来了,大家同为汉人的天然认同感再一次被激活了,所以,关中上了年纪的父老乡亲们争先恐后地牵着牛,拿着酒来犒劳王师,一些老人见到北伐军后不禁泪如雨下地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王师。”桓温见此也激动不已。他强忍住自己的热泪,温言安抚这些曾经饱受石赵帝国摧残的遗民。 桓温在感情上是多么的希望能够马上把长安拿下,以便给这群几十年如一日地翘首以望王师的百姓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理智却告诉他,如果不把能够把对方的主力彻底击溃,这城墙高固的长安城可没有那么容易拿下来。他真心不希望让遗民们的欢欣鼓舞最终变成了失望,但是,他看到敌军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在正面进行迎战后,他对今后的局势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却存在着一些的迷茫。他看见迎接王师的老百姓当中年轻人偏少,而他们跟上辈的老人不一样,他们见到自家汉人军队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表情往往是好奇而不是激动,与蜀中所见的年轻人的表现大不相同。 以弱兵镇守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健在撤回长安后一连几天不停地督促士兵和民众抢建城防公事,以准备应付晋军随时而至的攻城。不过,根据斥候连续几天传回的情报,晋军一直停驻在灞上,似乎并没有马上发动攻城的意图。 这桓温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我已经等着你过来时给你一个前后夹击的。你若是不来攻城,到底在图些什么呢?苻健满腹狐疑地皱起了眉头。不久,苻健就听到探子回报说桓温正在当地向百姓采购麦子,他觉得桓温已经在做长期对峙的打算了,因此他马上决定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严令手下士兵连夜驱使百姓抢割尚未完全成熟麦子。 桓温屯军在灞上的时候,大军是在休整,派出的斥候也是一直是忙个不停。据斥候的报告,前秦的军队虽然蓝田大战中被击败了,但是军心却一点也没有散乱,他们正集结在长安城的南部,却不挡在晋军的前面,似乎正准备随时给晋军以侧面一击。桓温回想起当年自己率领一万兵马以掏心战术一局击破成汉的壮举,他觉得自己在这两个地方所碰到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成汉境内因为李家父子多年的暴政,百姓深受官府涂毒之苦,所以尽管蜀道艰难,但是一路上得到的当地百姓和地方豪族的大力支持,同时成汉军队军心涣散,士无斗志,往往一击则溃。在前秦境内却完全看不到如此这般的情形,桓温本来想在灞上一驻扎下来,就要士兵去当地百姓那里收购粮食,没想到前秦居然抢先动手了,他们命令百姓配合他们的士兵抢先把根本还未成熟的麦子全部抢割走了,没割完的还一把火给烧了。从这件事情来看,前秦政权的组织和控制能力远不是成汉政权所能比拟的,加上的他们的君主胸怀韬略,他们的氐族战士能征善战,他们的宗族势力强大,他们的部落骨干团结一心,桓温觉得自己这次算是啃上了一块很硬很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