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再伐姚羌 (第1/2页)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温伐秦的同时,曾经把殷浩狠狠地坑了一把的机会主义者姚襄在淮南的盱眙附近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终于下定决心向前燕送上降表了。不过,所谓的投降,实际上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形式,他本人和军队并没有进入前燕帝国的领地,仍然在淮河流域打野食。 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蛊惑之下,江西(江苏省全椒县以西淮河南岸)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江苏省六合县北)聚合了一千多人,在绑架了东晋的陈留内史(此时陈留郡郡治暂设在谯县)刘仕之后,投降了姚襄。堂邑与建康近在咫尺,因此,建康城内一片惊恐,唯恐姚襄南攻建康。朝廷命令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驻屯中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又命令豫州刺史谢尚从江北的历阳(安徽省和县)渡江南下,以保卫京师安全。 其实,东晋朝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已经投降了前燕的姚襄来说,淮南绝非久留之地。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以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实力来衡量,根本就不足以渡过长江而占有江南的地盘,而淮南地区又紧接着东晋的腹地,自古以来有道是“守江必守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东晋政府一直是把淮南地区视若禁脔的。何况,东晋方面战斗力最强的桓温部队也已从伐秦的前线撤回。加上姚襄的部众大多数是关中人士,他们纷纷向姚襄说宝宝怕怕,要带头大哥姚襄带领他们赶紧离开淮南这个是非之地。于是,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的春天,姚襄开始率领部众向北开拔,他自称为大将军、大单于。开始的时候,这支部队看起来似乎是要北上投靠前燕的,到了四月,姚襄所部抵达外黄(河南省杞县东),被驻守在那里的东晋边将,冠军将军高季所击败,幸亏高季不久之后就病故了,否则姚襄都不知道能不能重整旗鼓。 姚襄是个机会主义者,打仗往往是输多赢少,但却能够屡败屡战,靠的是深得民心。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是有人争先恐后地前来依附。有时候谣传他战死了,还有人哭得如丧考妣一样。这次战败后,姚襄收拢散兵游卒,尽力加以抚慰照顾,于是又重新得以振作,姚襄率领所部在豫北一带游食,到永和十二年(公元355年)三月,他率军南下占领了许昌,准备到河东以图取关右。姚襄其后从许昌进攻洛阳,花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攻克下来。 此时,虽然东晋在黄河以南并没有太多的部队,但是,豫州地区、兖州南部地区,甚至就连青州的段龛都在表面上对东晋称臣。因此,从理论上说,洛阳以东、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收归在东晋政府的名下。早在永和七年张遇投降东晋之后,桓温就曾有迁都洛阳的政治正确的提议,桓温在其母亲的葬礼结束后重新视事,于是又旧事重提,史载桓温“欲修复园陵,移都洛阳,表疏十余上”。 由于桓温所提出的迁都洛阳的主张占据了政治理念上的制高点,在政治正确的问题上,朝廷方面是不愿意与桓温展开论战的,只好又用上一个“拖”字诀,先提出了一个中原地区尚不稳定的问题——也就是说得先解决盘踞在许昌的姚襄的问题。作为交换,朝廷不得不授予桓温北伐的领导权,“委以专征之任”。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东晋朝廷正式任命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加督司州、冀州诸军事,委托以征讨之事,桓温时年四十五岁。这时,距离他灭成汉的时候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在这长长的十年里,桓温发动了一次北伐,最后却寸功未得,难免令他心有不甘。桓温这次受到朝廷的委派,他是憋着一口气要趁此机会尽情地把心中的郁闷完全释放出来的,他这次北伐的目的就是消灭盘踞在许昌的姚襄,进而收复故都洛阳。 四月,桓温率军从江陵出发,开始北上讨伐姚襄,他先是派遣都督高武进抵鲁阳(河南省鲁阳县),又命令河南太守戴施屯兵黄河岸上,然后自率大军接着北上。当得知桓温即将讨伐自己的消息之后,姚襄估计自己打不过桓温,当月就率军北撤,他打算占领洛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于是,就开始进攻盘踞在洛阳已打两年之久的石赵将领周成。 姚襄所部围困了洛阳一个多月,却仍然没有能够攻下。当姚襄顿兵在坚城之下,而桓温却在背后虎视耽耽的时候,姚襄的长史王亮劝谏说:“您的英明谋略超过天下之人,士众都愿意为您效力牺牲,因此不可损害威势和辛劳官民。与其守着这座孤城,不如直接回河北,以弘扬能够持续发展的战略。”姚襄则说:“这洛阳城虽小,但是四面都有险要的山河作屏障,也是用武之地。我想先占据洛阳,然后再以此为基地开创大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