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六十六章, 连战连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连战连捷 (第1/2页)

    桓温离开金城后,率领主力沿长江继续东进,先抵达了兖州的治所的京口(江苏省镇江市),他要在这里接管郗愔的闻名天下的京口劲旅。当桓温到达京口之前,郗超就以帮助接收为名先行抵达了京口,他跟自己的父亲郗愔交代自己修改复信的内幕,他跟郗愔点明了其中的厉害关系。总而言之,郗超认为桓温这次北伐最终能够取胜的机会是不大的,而且其北伐对象前燕的旁边还有一个前秦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在侧翼插桓温一刀,最可怕的还在于北伐军的背后还有众多与桓温勾心斗角的高门贵族,他们大多不希望桓温的北伐能够成功,因此随时可能给桓温下绊,在这种情形下,桓温靠什么来打败燕国呢?郗超的态度是,既然自己的老板想玩这个北伐的游戏,就算是想拦也拦不住的,既然是这样,我自己可以陪你尽情地玩一场,但是我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声望可不能因此而搭进去。听完郗超的一番述说后,原先还郁闷不已的郗愔为自己有着这样一个心思缜密的儿子而暗自庆幸。等到桓温前来接管兵马的时候,郗愔显得特别的从容大度,待把自己手里的这个烫手山芋交给桓温后,郗愔就美滋滋乐呵呵地前往富得流油的会稽郡赴任,继续去圆他的财富梦了。作为扬州刺史的桓温这样做可对得起其辖下的会稽一郡的百姓吗?

    桓温这次北伐的方案是:从京口沿长江淮河之间的河道湖泊,进入淮河下游的泗口,再由泗口沿泗水北上,直达黄河南岸;而豫州刺史袁真则率领一支偏师从寿阳沿着淮河上游的颖水和涡水一线北上,配合主力占领谯郡(安徽省亳州市)和梁国(河南省商丘市),以保护大军的侧翼安全,同时,再沿着汴水往西进抵石门(河南省荥阳市北),在石门开挖河道,引黄河水入睢水,将江南的粮草沿着睢水运入黄河,以接济桓温的主力大军。

    这个北伐的进军方案涉及到淮河中下游的多条支流。桓温所率领的主力主要利用的是泗水,它出自山东省泗水县的陪尾山,由于有四个源头而得名,《水经注》称:“泗水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注沂水注焉,泗水又东迳角城北而注于淮。”《禹贡班义述》“角城在今清河县东南,”清河,即今淮阴,是泗河入淮处,在今淮阴、涟水之间;在两晋时期,泗水在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附近注入汴水。汴水,又被称作汴渠,上游就是古代的“荥渎”,又叫南济,在荥阳被称作“蒗荡渠”,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东流开封、商丘北境,经彭城合泗入淮,元代时期为黄河所夺。在泗水以北,又有汶水和清水。汶水正源,被称为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泰安县东,在此,石汶水、牟汶水、北汶水等诸水来会,流至东平县,又与入黄河的大清河小清河合流相会,又西至汶上县,西南入运河。而清水,也称作北清河,即古济水,自山东东平县分汶河之水北出,流迳历城县,称作大清河,又合小清河,东北至利当县,入于海。

    豫州刺史袁真所率领的偏师主要利用的就是睢水,睢水自河南省杞县流经睢县北,又往东经河南省的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以及江苏省萧县,再经安徽省宿县、灵璧进入江苏省境,经睢宁至宿迁县南入泗水,在睢水注入泗水的地方,被称为清睢口。至于那个至关重要的军事目标——石门,《水经注》则记载“荥渎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地形殊卑,盖故荥波所道,自此始也,又汉灵变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遏浚仪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水北有石门亭。”浚仪渠,即蒗荡渠。

    于战争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就是:“粮草!粮草!粮草!”《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教导我们:“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根据桓温所拟定的整个北伐作战方案的关键就在于粮运,在饱受了几十年战火摧残的中原土地上,当时甚至已经可以用赤地千里来形容了,要想按照孙子的理想方案搞些务食于敌和就地筹措粮草的行动并不符合现实,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足以使桓温的北伐行动暴露出众多的弱点。因此,郗超在大军出动之前早就告诫过桓温说:“这次北伐路途遥远,而汴水又久未浚治,恐怕漕运会难以为继。”但桓温主意已定,决心不容更改。

    桓温大军从京口,顺着泗水经广陵(今扬州)、山阳(今淮阴)和徐州,跨越千里,深入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