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 连战连捷 (第2/2页)
境,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对方象样的抵抗。到了六月,大军顺利抵达了金乡(今属山东济宁)。可惜,这一年天公不作美,需要借助漕运补给物质的北伐大军偏偏赶上了这次大旱,到了金乡后,水路断绝,无法继续前进。无奈之下,桓温启动了备选方案,他命令毛宝之子、冠军将军毛穆之率军前进到巨野(山东省巨野县)凿渠。据《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在桓温的严令之下,毛穆之使尽了洪荒之力,向西北“凿巨野(其北部即后来的梁山泊)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这条达全长一百五十余公里的运河,是自方舆(今山东鱼台北)往北开渠,至任城(今山东济宁)西四十里萌山下,会泗、汶二水,在今嘉祥县附近入巨野泽,东北合于济水。因泗、汶、济、三水都叫清水,所以说“自清水入河”。此即后世所称的桓公渎(一称桓公沟,又名洪水)。当时桓温即通过此渎由济水入黄河,再进至枋头(今汲县东北)的。 黄河下游的水势平稳而和缓,桓温与几个幕僚站在平乘舫的顶层,看着自己麾下的舰队逆流往西缓缓前进,绵延数百里,蔚为壮观,桓温不由得豪情万丈、意气高昂,他憧憬着这次北伐能够也象十三年前一举击溃姚襄那样获得满朝的赞誉,甚至希望能够达成自少年时起就一直萦绕在心中挥之而不去的英雄梦想。当看见自己的主公正在逸兴遄飞的兴头上,桓温手下的幕僚们顿时诗兴大发,大献赞词。然而,平时最知桓温心意的大司马参军郗超却再次看到了眼前顺遂当中所蕴藏的巨大危机,他这时没有在桓温身边凑趣,而是站在凭栏边一直凝望着首尾相接、无边无际的船队,似乎若有所思。 桓温兴奋的情绪平复下来后,他注意到了郗超的举动,于是他便要求幕僚们下船舱开一个军事形势分析会。在会议上,桓温看到郗超仍然在敛眉沉思,就故意让郗超发表意见。郗超有些话本来要单独跟桓温说的,但既然现在桓温直接问到他,他就只好如实相告:“明公,我不想扫您的兴。不过,依卑职看来,自我们从清水进入黄河以来,因为逆水行舟,而且河的水量小,粮草的运输十分缓慢,我们这条补给线看起来并不十分可靠。如果敌人拒不交战,而我们的运输线一旦断绝,因粮于敌那一套的办法又难以成功,这就十分危险了。” 桓温在听完郗超的良心提醒后,他沉默了一段时间。他也是个老司机了,他永不会忘却十五年前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被苻秦抢割了未成熟的麦子而不得不遗憾退兵的往事。桓温清楚地知道眼前的这条漕运并不十分可靠,如果完全把赌注压在它身上,要是遇上一个精明的对手,难免会因此而输得倾家荡产。不过,他对自己的这位心腹谋士充满信心:“既然他能够提出这个问题,他心中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答案!”沉默完之后,桓温语气和缓地问郗超:“嘉宾提醒得好哇,那你觉得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呢?” 郗超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毅然道:“依在下之愚见,可以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第一个方案就是:干脆放弃水道,全军只带必要的干粮,尽快渡过黄河,在北岸登陆,沿陆路轻装疾进,避开要塞,不管其他地方,直捣燕都邺城。由于敌人畏惧大人的威名,必然会望风而逃,北归辽、碣。如果这样,我军即可兵不血刃而得邺城;如果他们铤而走险,妄图与我军决一死战,那他们定然不是我们的对手;如果敌军固守邺城,在此盛夏季节,我们攻城也较为困难,然而因为我们进军神速,对方也还来不及坚壁清野,邺城周围的百姓,也将成为我方所有,那么,易水之南的郡县必定会纷纷投向我们。 熟读《孙子兵法》的桓温何尝不知道“兵贵胜,不贵久。”的道理。郗超的这条建议虽然非常冒险,但却是符合兵法上的原理的。桓温是个樗蒲高手,他之所以能够在赌桌上屡屡获胜,就是因为他能够象现代的桥牌高手那样,能够对各种牌型的成功概率了解得一清二楚,成功概率不高就不下注,这样经过多局不断的博弈下来,他就能够成为最终的赢家。可是,在赌桌上的成功却反过来影响了他的军事成就。如果说赌博高手通常走的是概率为王的正道,那么军事高手通常行的就是出奇制胜的诡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在《孙子兵法》里,诡道是一切战略的核心与基础。简单地说,诡道就是要不断地制造玄虚,让敌人始终摸不透我方的实力和真实意图,从而打乱敌人的战略思想、兵力部署和运行节奏。凡是能够成为一流名将的军事天才,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有时又不得不兵行险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