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六十九章, 血战襄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章, 血战襄邑 (第1/2页)

    桓温的老师蔡谟是个坚定的北伐否定者,自从高桥鞍与马镫在战场上出现并推广后,人与战马的链接变得更紧密,骑乘的难度系数以及所需的体力大幅降低,在军事上所带来的影响就是骑兵训练难度的下降与综合战斗力的大幅提升,而步兵面对骑兵的机动打击尤其是冲锋的压力却大大的增加了。亲自见识过石赵帝国骑兵冲锋威力的蔡谟觉得南方军队要是拿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没办法,就别老想着北伐的事,他认为要对付北方的军事势力,最好的策略就是要诱敌深入,然后再聚而歼之。蔡谟的这一套保守的军事策略根本不能满足桓温的雄心壮志,桓温不信骑兵无敌的这个邪,在他领兵的时候总是琢磨着如何对付对方骑兵的战术。

    桓温的方法是在对方使用重装骑兵进行冲击的时候,在正面以使用长矛的步兵方阵迎战骑兵,以密集的阵型和近两丈的长矛限制了骑兵的冲击力。毕竟,承担一支重装骑兵部队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步兵部队的维持成本则要低很多,要是不害怕骑兵的冲击跟他硬扛的话,骑兵的一方要付出的代价是得不偿失。另外,为了防止对方的骑兵部队在自己的侧翼发动攻击,桓温也是不计成本地建立的自己的骑兵部队,他的这支骑兵部队主要部署在主阵的两侧,一旦对方的骑兵进行包抄,自己的骑兵就迅速前去抵挡,这样就能为步兵调整阵型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此外,在步兵方阵里面,也有很多专门为打击对方骑兵而构成的兵种,例如方阵的外围是长枪手,以阻碍骑兵冲击,中间为刀盾手,内侧为弓箭手,总之要从长、中、短三个范围内都要对对方的骑兵造成打击。

    尽管桓温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付骑兵,也因为其部下在阵法和配合上的训练有素而在北伐前秦的时候曾经取得了蓝田大捷,但是因为缺乏战马,他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骑兵组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来使用,因此,对方骑兵的超机动能力始终是一个无解的存在。前秦的丞相苻雄就曾经利用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在东西两线来回出击,连续击败了司马晞和桓冲的军队。慕容垂也是利用骑兵的速度迅速地驰援了石门,生生地扼杀了桓温第三次北伐的最后念想。

    襄邑是慕容垂早就预定好的战场,因为这里地势开阔,土地平整,非常适合骑兵冲锋。当慕容垂以重装骑兵发动第一波攻击的时候,东晋的军队在混乱当中还是没能把防御的阵型扎好,一阵散乱的箭雨以及杂乱无章的长矛阵并不能有效地抵挡甚至延缓对方重装骑兵的冲击,燕军的前锋象切黄油一样迅速在晋军的阵地上捅出了几道深深的创口,而燕军后续的轻骑兵则不失时机地及时跟上,不断地扩大晋军的伤口。不过,虽然晋军已经疲惫不堪,但是多年来的高强度训练总算没有白费,他们在燕军骑兵的强烈冲击下虽然阵型都被冲开了好几道缺口,但是并没有出现慕容垂希望当中的那种兵败如山倒的全面溃败的迹象。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堪称一流的晋军在其基本阵型被燕军突破后,他们并没有一窝蜂的往后撤退,而是与突入阵中的燕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意外的状况又发生了:只见在晋军的背后的平地里,突然又冒出一股燕军的骑兵,这股多达数千人马的骑兵猛地向晋军的后背发动了一阵悴然的冲击。原来,这是预先埋伏在这里的慕容德四千伏兵。当慕容垂得知桓温撤军的情报后,通过快马命令已经在石门成功了堵住了袁真的慕容德分兵在前面截击桓温的退路。于是,慕容德就亲自带领了四千轻骑,绕到了桓温撤退大军的前面,预先埋伏在襄邑的东涧河岸的低洼地带,等慕容垂的追击主力已经在前面发动攻击的时候,慕容德也不失时机地命令手下的士兵在晋军的背后发出倾尽全力的一击。

    骑在马上的桓温本来正专心致志地看着前面战场的形势,准备随时派兵遣将抵御慕容垂重型骑兵的突击,没想到背后又被放了一把火,他当机立断,马上指派一批军马前去抵御慕容德来自背后的突袭。因此,尽管晋军的阵型一度发生的很大混乱,但是还不至于完全失控。这时,晋军将领们的军事素养开始体现出来了,他们并没有在对方的前后夹击当中被吓破了胆,而是尽可能地聚拢起被对方铁骑冲散的士兵并就地组织起各种各样的抵抗。尽管连日来的撤退已经使得晋军疲惫不堪了,但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战斗意志被他们的长官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就把平时训练当中练习过的各种步兵打骑兵的战术在混战当中施展出来,与燕军的骑兵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因此,尽管晋军阵地遭到了燕军骑兵反复多次的突破甚至碾压,却一直没有崩溃。

    慕容垂见连续三波的猛烈冲击都没有能够完全摧垮晋军的抵抗意志,不免显得有些焦虑,他有点后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