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桓温传_第七十七章, 为史春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为史春秋 (第1/2页)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月,晋豫州刺史袁真决定同时向前燕和前秦投降,这让东晋朝廷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当时桓温已经将东晋的精锐部队几乎折损了一半,要是豫州刺史袁真引领前燕或者前秦的部队南下,东晋政权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危机。为此,朝廷不得不对败军之将桓温继续委以重任,幸亏桓温对于防御作战显得胸有成竹,这才让司马昱放下了心中的大石。然而,东晋朝廷所忧心忡忡的南北大战并没有接踵而来:太和五年(公元370年)的年初,前秦对前燕发起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谁也无暇顾及南下攻晋了,桓温所大兴土木以防御燕军骑兵突击的广陵防线也就显得没有那么的迫切,只是可惜了那些因劳役和厉疾而亡的无辜百姓。

    在前秦密锣紧鼓地部署讨伐前燕战争的同时,东晋的大司马桓温也开始把心思用于对付寿春的叛将袁真。这时,袁真手下有三员大将不愿意跟他一条黑路走到底,就开始与桓温勾勾搭搭起来。这三名大将就是梁国内史朱宪、汝南内史朱斌和车骑军事、西阳广平太守朱绰,他们都是已故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朱腾的三个儿子。袁真因为朱宪兄弟暗中沟通桓温,就设计想把他们一起杀掉,三兄弟当中只有朱绰逃过了袁真的毒手,之后朱绰归附了桓温。

    就在这个时候,建康城里面发生了一件相当令桓温气愤的事情:已经退休的原秘书监孙盛在家里写作《晋春秋》,号称直书当代之事,不知怎么的,书中的内容竟然很快就流传到了社会上,一时间洛阳纸贵,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轰动,于是桓温的手下就搞到了一本并呈献到他跟前。

    当桓温看到书中关于枋头战役的歪曲记载后,不禁勃然大怒,他令人将孙盛的儿子叫到广陵军中的大帐来,威胁他道:“枋头之战固然失利,但何至于象你家老爷子所写成的这样!关于这场战役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可当面问问这里的将领,如果你老爸现在的这本史书能够流传下去,那可是关乎你家满门一族的大事!”

    桓温的恼火是有缘故的。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高祖为曹魏骠骑将军孙资,祖父为西晋冯翊太守孙楚。孙盛十岁时,为躲避动乱而南渡至江南。孙盛过江后便沾染了当时的玄学风气,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先后担任陶侃、庾亮、庾翼的僚佐,桓温在就任荆州刺史后继续让孙盛在自己的手下做从事中郎,后因随从桓温讨伐成汉和姚襄,以功升为长沙太守,封吴昌县侯。可是他因为早年家庭贫穷,在长沙太守的任上颇学习了殷浩的父亲殷羡捞取钱财的本领,荆州的部从事到长沙郡例行公事时察知了此事,但因敬佩他的高名而没有弹劾他。本来人家已经打算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这孙盛却没事找抽,他阴阳怪气地写信给桓温,言辞之间十分狂放,称这州里面派从事出来视察风教,一无凤鸟威严的仪态,二无鹰鹞搏击的勇猛,徘徊于湘川,将会成为百无一用的怪鸟。桓温接到来信后大为光火,又让从事重新审察。这回“纪委”一旦再出手就毫不含糊了,由于在孙盛家查出了大批赃物,于是孙盛被囚车押送到州府,桓温考虑到他的高名和曾经立下的功劳,在没收了他的赃物后并没有将他治罪,但孙盛与桓温之间的梁子就从此结下了。孙盛忿然离开桓温后,就找关系到了中央政府里面混,迁为秘书监,加给事中。在写《晋春秋》的时候,孙盛已经因年老而退休了,他的性情本来就方正严厉,这时尽管他的孩子们有的都长出白发了,但越老越顽固的孙盛对待他们却更加的严厉。

    听了桓温的威胁后,孙盛的儿子孙潜和孙放急匆匆地赶回到家,两人一起伏地叩头痛哭,请求父亲为了家里的一百多口性命,将他原先所写的那些东西加以删改。孙盛明知这肯定是桓温的压力所致,但他这时的心态已经很扭曲了,他勃然大怒,拒绝做任何修改。于是,他的儿子们只好擅自删改了,孙盛对此却装作不知。其实孙盛已经在写好《晋春秋》之后,已经另外抄录了一份,寄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