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第1/4页)

    郑朱返回赵国后,局势如同虞卿事先预料的一样:秦军非但不撤,反而攻势更加猛烈。赵王见状无奈,也只得尽起倾国之兵驰援长平,与秦国死磕到底。

    幸好还有廉颇。

    先前,“防守之王”廉颇已经败在了王龁手中,如果再遭败绩,赵国不仅要完全撤出上党地区,而且势必会导致蜂拥而来的数十万秦军趁机突破至邯郸城下。到那时,赵国局势必危,亡国之说也并非危言耸听。

    但若真的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败下阵去,廉颇也无法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白起和廉颇已经出场,李牧和王翦则是接下来的主角)。他在失守了西壁垒后,已找到了解决办法。

    还是老办法:防守。

    话回当日,拥有大军五十万的王龁见东壁垒一时难下,已分兵另行探索要道,期盼能另遣一支奇兵,绕开赵军主力,直插其身后。

    当他的侦查部队翻山越岭,探至长平最东北部时,傻眼了。

    只见此地群山高耸,最顶处直入云中,端的是陡峭至极。更绝的是,高也就罢了,或可绕道过去,偏偏又连绵不绝达上百里——看起来,似乎无路可过。

    探子将侦查的情况汇报给王龁,王龁大怒道:“若真的无路可通赵国,赵军又是如何过来的,再探!”

    那就再探。又探了许多日,探子回报道:“在长平东北,上百里山脉之中,只有狭道两个,可容大军通过。可是……眼下赵军已提前占领了这两座狭道,修筑起两座壁垒,端的是密不透风……”

    “好个廉颇,竟然先行一招!”王龁愤然道:“你等再辛苦一番,去那各处山头探查,或许有些山头地势相对平坦,可容大军强行通过,也未可知。”

    又过去数十日,探子再回报道:“报告将军,那上百里山脉,绝不容通过……因为上面已事先建有长城,乃是早年韩国人修筑的。”

    得,这下王龁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原来,就在廉颇亲率大军死守东壁垒时,已作好了丢失第二道防线的心理准备。于是他暗中抽调上万军士,提前赶至身后,另行修筑起新的防线,以备撤军之需。秦军探查的不错,那段漫长的山脉,的确只有两条峡谷可容通过。其他各个位置,即使秦军想强行突破,上面也有事先建好的上百里“石头长城”(上党不愧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廉颇下令:围绕这两条峡谷大做文章,尽快建成两道关卡。

    由于长平东北的上百里山脉,大致走向为“西北方向—东南方向”,类似于“\”形。随着廉颇此令一下,赵军很快在“\”的上端修筑了一关,名叫长平关;在“\”的中央位置也修筑了一关,名叫故关;由故关再往东南去,因山脉相连,无峡谷可通,自然不用另修筑关卡了。

    两关建成之后,再加上最前方的东壁垒防线,以及与两关相连的石头长城,赵军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终于形成。不久,赵王又陆续征发了近二十万援军,赶赴长平,因此廉颇所掌控的军队也已达三十余万,实力上不再落于下风。

    王龁因廉颇将身后防得滴水不漏,无隙可钻,只得继续从正面强攻。又攻了大半年,初期势头迅猛的秦军终究还是没能突破重兵把守的东壁垒,此前一直高昂的士气渐渐低落了下来。

    王龁见状,只得停止了强攻,改为驻军丹水河谷岸边,搦赵军下山迎战。廉颇不为所动,任由秦军如何搦战,始终坚守不出。久而久之,王龁无奈,只得率五十万大军撤过丹水,驻军于西壁垒一带,也开始修筑防线。从此,两军围绕丹水河在长平展开对峙,进入了相持阶段。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秦国胜,赵国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注意,笔者说的是假设。这时将赵军主将由廉颇换城白起,王龁还能如此从容地撤过丹水?还能任由其不紧不慢的在西壁垒一带修筑防线?不趁此良机杀他个一二十万人,那就不叫白起。

    因此,虽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在白起面前,与之齐名的廉颇在军事能力上,明显要逊色一筹。

    转眼间,已是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已持续了两年。期间,廉颇、王龁二人各率数十万大军,分别驻守在东、西两处壁垒之上,始终没有发生决战。

    当然,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廉颇。他每日站在山头,笑看对方远道而来,无可奈何的五十万大军,一点都不急。

    可是,赵王急了。

    因为赵国兵力虽强,但苦于偏处北方,且一半国土都是从胡林、楼烦等游牧民族手中抢来的草原,物资生产能力和秦国相比明显不足。这次出动如此多的大军前去争夺上党,本以为能够迅速占领该宝地,结果打了整整两年都没打出个结果,国内这时经济上已经快顶不住了。

    再打下去,多年的积蓄非得一扫而空不可。赵孝成王眼看着国库中的钱财、粮食逐日递减,于心不忍。

    于是他不断派人前去催促廉颇:速速出战,与秦军一决胜负!

    廉颇不是没胆量和王龁交手,只是,出于他慎重的性格,他此前用兵数十载,从没打过无必胜把握之仗。在权衡利弊过后,他对赵王的催促视而不见,下令赵军继续维持原状,坚决不肯率先离开壁垒。

    赵王多次催促,见廉颇始终不肯出战,在懊恼轻率出兵上党的同时,已经有心换将。不过,他也知道,拖垮国内经济还是小事,战后休养生息补一补,还是能够缓得过来的;万一不幸大败,那可就是亡国了。因而,他虽有这个念头,一时尚未下定决心。

    直到有一日,邯郸城中突然沸沸扬扬传出一个消息:说廉颇久战不胜,已畏惧秦军如虎,如果再不将他换下,他就要举军降秦了。

    赵王得讯大怒,终于拍板道:换将!

    一代“名将”(有名的名):赵括,就此闪亮登场。

    因为该流言不但污蔑廉颇,还力捧赵括——说秦人所惧者,惟马服君赵奢一人。此人虽已过世,但其子赵括谋略更胜乃父,若用赵括,赵军必胜。

    之前说过,赵国与秦国多次交兵,每战必用廉颇,廉颇每战必守。好不容易主动出击大胜了一次,还是马服君赵奢指挥的,跟廉颇没半分关系。

    有道是:将门虎子,既然赵奢如此厉害,其子谋略又更胜乃父,那就是他了。

    鉴于长平之战的战果,将直接决定赵国命运,在正式启用赵括替代廉颇之前,赵王为保险起见,还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考问赵括。赵王是明白人,这事不能只听流言乱吹,还得试一试这位赵括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于是,赵王集齐群臣,又将赵括传召入宫,当众考问其兵法学识。一番测试下来,赵括果真是难得的人才,只见其将诸类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无一不通。赵王见状大喜,又问他道:“此次秦军势大,若让小将军担任主帅,可有必胜的把握?”

    赵括自信道:“纵是白起率军来犯,赵括也能有五成胜算;至于区区王龁,诚不足道也。”

    第一关轻松通过。

    第二:询问群臣。赵王是满意了,但还得问问众臣子的意见。于是他先问老臣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