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八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八回 (第3/4页)

。正是赵军主将赵括。

    白起急中生智,立于营前,高声道:“弓手将军何在!”

    见主将召唤,一人连忙上前听令。

    “你立即率全部弓弩手,齐射那人!”

    那位将军得令,遂召集营中的弓箭手,匆忙间只得数百人,一齐朝赵括放箭。赵括因位于赵军的最前列,又已战得筋疲力尽,哪能抵挡这番齐射,不多时,他身中数十箭,在一脸的愤恨、不甘中,轻叹一声,黯然倒地死去。

    见主将已死,其余的赵军刹那间士气泄去了大半。而白起趁此良机,则再次聚拢先前战败的秦军,进行反攻。又战了许久,因其他三道防线的秦军已集体放弃了营地,赵军四面受敌,再一次被白起率重兵围住。这一次被围后,赵军再也无心反抗了,只得无奈投降。

    白起降得了赵军之后,派人点算两军伤亡人数。此战,秦军伤亡惨重,那五十万秦王派来的援军已伤折了大半,而赵军仍存有四十多万人。白起知道了这事,不免对赵军孤注一掷时那种可怕的战力感到心有余悸。

    唉,幸好我当机立断,下令射杀了赵括。若非如此,今日秦赵两军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这种军队,绝不可留!

    数日后,白起运用诡计,将赵国已投降的四十余万士兵,全部缴械,然后坑杀;仅有二百四十人因年纪尚少,被释放回国。

    又过数日,赵括的盟友,冯亭得知此事,拔剑自尽。其部下约十万人,也未能幸免,被白起屠杀一空。

    历时近三年的长平之战终于结束了。此役,白起杀赵军五十万,杀韩军十万,又建下了无上大功。只可惜,长平一带的山脚下,处处皆是尸身,骸骨,万千冤魂埋于其间,无法再见证白起将军的所向无敌。

    白起拿下长平后,深知此时的邯郸,已是无可用之兵。于是他继续率军北上,试图一举灭赵。秦军此行,兵分两路:其中,由副将王龁率东路军十万杀向武安,以直捣邯郸;司马错之孙,司马梗率北路军十万,攻打太原,以截断邯郸与赵国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白起自己则坐镇于上党,遣送伤员、老弱回国,修养军士,补充军需,只待那两路大军捷报传来,就可一击制胜。

    战况的进展,和白起事先预料的一样:王龁、司马梗二人,一路连战连捷,分别攻下了武安、太原等地。武安之地,此前在“阏与之战”时笔者曾有介绍,距离邯郸不过五十里,是赵国都城的最后一道屏障。秦军拿下此地后,再往东去,便可一马平川了。

    白起闻讯大喜,遂率军北上,与王龁会师。此时,邯郸的守军,至多不过十余万,而白起则握有大军四十万人。对他而言:拿下邯郸,已是易如反掌。

    不料,咸阳方面,忽然送来一封秦王的亲笔书信,书信中道:“寡人已答应了赵国的求和,上将军可速速撤军,不得迟误!”

    白起愣住了,他不敢置信:这真是秦王的旨意?作为一代雄主,竟会在即将灭去赵国,踏出统一天下征程的第一大步时,宣布放弃进兵?

    反复确认过后,该书信无误。白起又气又急,不禁怒火中烧;但最终,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将怒火浇灭了。

    四十万大军在手,又长年在外征战。若不遵照旨意立即回国,便是谋反。而这份心思,白起从未有过。

    但白起哪是好惹的!他泱泱不乐地返回了咸阳之后,就四处打听,是谁为秦王筹划的这一退兵策略。查来查去,他找到了罪魁祸首:范雎。

    数月之前,就在白起将赵括四面包围那时,韩、魏二国国内,信陵君等人就已看出了势头不对,坚决主张派兵救赵;结果因二位国君资质愚钝,尚在指望赵军能够把长平之战再拖个三年,竟然都乐得坐山看虎斗。——对他们而言:此前秦国一直盯着韩、魏二国欺负,和赵国鲜有交锋;眼下好不容易才把将祸水引到赵国头上,简直太棒了!这两国越是大打出手,越是难分胜负,对韩、魏二国就越是有利,数年之内,秦军必无力来攻了。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赵括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仅仅过去一个多月,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的噩耗便传遍了天下。随后,白起又大举发兵北上,赵国被灭已成定局。

    这一下,韩、魏二国终于慌了。因为三晋之中,以赵国最强,韩、魏这对难兄难弟之所以尚未被秦国灭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赵国存在的缘故。赵国一旦被灭,凭白起的能力,要想干掉他们,只会比灭赵更快。

    无论如何,得拉赵国一把呀!于是韩、魏二国君臣,赶紧磋商对策,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计,找到了一人,将拯救赵国的重任交予了他。

    此人名叫苏代,乃是一代纵横名家苏秦之弟。他得了任务后,更不推辞,径入咸阳求见范雎。范雎听闻苏代是从东方来的,已知是三晋方面派来的说客。不过,他毕竟也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不怕能说会道之人,见一见也无妨。

    苏代见了范雎,一不哀求,二不行贿,反倒责问起他来:“张相国(张禄)乃是智者,自当通晓事理。可眼下,白起已将攻破邯郸,此乃危急之时也!您身为大秦相国,为何竟无一言进谏于秦王,商议退兵之事。”

    范雎闻言,不禁一愣:奇怪了,这事怎的怪到了我的头上。再说了,长平之战之所以爆发,之所以秦军获胜,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的“远交近攻”之策用得好。既然秦国利用此计策,确实能够逐步统一天下,那么累世之功也少不了本相一份,为何要劝大王退兵?

    于是他看着苏代,笑而不答。

    苏代却又道:“赵国将能战之廉颇撤下,改用无能之赵括,兵败长平乃是咎由自取,不足为惜。但在下所说的危急,指的并非是赵国,而是相国阁下。”

    “还望苏先生明言。”

    “赵国诚非眼下可一举攻灭,即便他白起能攻下邯郸,赵国尚有北方之地,东南之地,各有军队十数万,尚能据守。何况,赵国濒危时,必会举国投降齐、魏二国,相国岂不见冯亭降赵而不降秦一事乎?到那时,齐、魏等国既得受地之利,又见秦国势大,必会再次合纵伐秦。秦军虽强,苦战多年也已是强弩之末,未必能胜得过那五国——故而,秦国仅仅得一邯郸,而得罪天下列国,实非上计也。”

    “苏先生言重了。我大秦有武安君白起,生平百余战,从无败绩,莫说是五国合纵,即便是十国合纵,要胜之又有何难?”

    “那倒是了……”苏代忙道:“武安君一出,五国之军必一触即溃。其必趁势先灭韩、魏,后伐齐、楚,横扫华夏诚非难事。只是……”

    “只是什么?”

    “若果真如此,相国阁下还有何用!”

    好个一语穿心,瞬间穿透了范雎那颗贪权贪利之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