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六十八回 (第4/4页)
说到底,范雎之所以能长期占着秦相国之位,只因秦王想要靠他的“远近进攻”之策,逐步统一天下。这事即使苏代不说,范雎自己心中也有数。但是,若真让白起将这套策略实施成功了,秦国统一了天下,那他范雎确实再无用处——论打仗,他不如白起;论治国,他也不是商鞅那种治国高手;论关系,人家魏冉身为秦王的娘舅,早就下台了。 因此,在“远交近攻”全面完成的那一刻起,他范雎就是个废人。 如果“远交近攻”不能成功,范雎的下场只会更惨。长平之战大胜,范雎作为最大的幕后推手,自然是怎么奖励他都不过分;可若是继续这么打下去,秦军万一哪天不小心打输了,主将白起自然是跑不了,范雎也绝得不了好处——谁让你出了这么个该死的馊主意? 唉,秦相国不好当啊,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秦相国。商鞅搞变法,变法完了,马上被车裂了;张仪搞连横,连横见效了,马上也屈死了(秦武王上任后,立即弃用了张仪,张仪郁郁而终);你范雎再是有才,难道就肯定胜得过他俩? 所以,你若想一直霸占着相国之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远交近攻”之策永远有效,但永远完不成。 范雎被苏代说动,隔日就前去面见秦王,说不可急于灭赵。秦昭襄王虽信任范雎,但毕竟是有为之主,岂能对唾手可得的赵国说放弃就放弃?范雎只得学那苏代,也玩起游说这一招。他告诉秦王:眼下秦军大战三年,早已困乏,若不见好就收,只怕反会前功尽弃。此外,白起手握倾国之兵,又长期在外,如今得了大胜也不急着回咸阳复命,岂能不防? 秦王听后,犹豫道:“长平一战,秦国出动大军百万,几乎是孤注一掷。既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才得了个上党就匆匆撤军,你让寡人如何甘心?” “大王放心,如今赵、韩两国刚刚战败,一见秦国军队,无不心胆俱碎。因而无须劳烦大军,只需一纸文书,便能吓得那两国争相割地求和。如此,则是不费一兵一卒,而坐收赵、韩之地,岂不比强攻邯郸,大战数年都未必能拿下,要高明的多?” “若寡人答应撤军,赵、韩必会割地?” “此事交给微臣,请大王放心。” 范雎毕竟是有心计的人,他之前虽被苏代说动,但不慌不忙,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若范雎说得动秦王撤军,苏代作为回报,也务必要说服那二国割地求和。苏代同意了。 苏代出了咸阳,先后奔走韩、赵二国。那二国在之前一战中,兵员大减,根本无与秦国谈判的资格,因此听苏代说只要割地,就能换得白起撤军,哪能不肯。秦王阅过赵、韩二王书信,见他们愿割让六城,这才发出了让白起撤军的命令。 秦王是满意了,可是白起并不满意啊!从此,他对范雎怀恨在心——若非此人嫉妒我功高,无故劝阻大王,我此时已拿下了赵国,又可出兵韩、魏了。一旦在有生之年相助秦王统一天下,则古往今来的第一名将,非我白起莫属。 可惜哪,可惜。 白起越想越是不甘心,又去向秦王请缨,说趁赵国眼下无备,可发兵前去偷袭,灭赵一事依然来得及。秦王心想,既然那两国已肯割地,暂时休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再者,张相国的话也不无道理,这白起虽擅于用兵,但让其一年到头不回国,终有些隐患。先冷他一冷,看看那几国动静,再说吧。 白起数次请战未果,又见日子已过去数月,心知赵国国内必然已重新招兵买马,补充军力,他日再想直捣其国都,可就极难了。他不忍自己唾手可得的辉煌荣誉化为乌有,忧急之下,竟然大病一场,倒了。 谁料想,他前脚刚倒在病床上,后脚秦王的旨意就下来了:“上将军,速速出兵,替寡人灭去赵国,以解寡人心头之愤。” 这就真是玩弄人了:白起说要打,他不给打;这会儿都病得动不了了,又让他速速去打。怎么回事? 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问题。秦王前些日子之所以不肯出兵,是以为赵国会乖乖的将六座城池送过来。得了这六城后,还灭不灭赵,到时再说。可他没想到,赵国这次也用起了诈术,口头答应得爽快,过了数月,竟一直无动静。等及秦王发现大事不妙,派使者去催他尽快割地时,却听说赵国在这些日子里,一直忙于调兵遣将,已作好了死守邯郸的准备。 秦王被人戏弄了一番,大怒之余,立即想到白起的好处。结果他下令之后,使者却回报他说,上将军白起已是卧病在床,上不得战场了。虽然如此,秦王一日不得邯郸,一日不肯罢休,又派“五大夫”(秦国官衔称谓)王陵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邯郸。 不日,秦军即兵临赵国境内,赵王大惊,埋怨虞卿道:“前日,寡人不肯割地赂秦,正因为听了爱卿的劝谏。如今,秦国果然动怒,大举发兵前来,如何应对才好?” 虞卿伏地道:“请恕微臣死罪,先说一事。昔日,我赵国初得上党时,赵国上下君欢臣喜,都以为坐享渔翁之利,因而出兵,前去接收上党。与秦军刚一交战,战况不利,大王又匆匆遣人去咸阳求和,以示我赵国之软弱,不敢与秦国抗衡,结果反让秦人得计,攻势愈盛。随后,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数年,期间不分胜负,大王又贪图赵括之虚名,急于求成,临阵换将,终遭长平之败。时至今日,为何尚不醒悟耶?秦国者,虎狼之师也,不尽得天下,不能心安;纵使大王将邯郸拱手献上,秦军难道就不会来了么!” 赵王猛然觉醒,问计于虞卿:“寡人知错了。但事已至此,可有计策能退秦兵?” “先王在世时,并未躬身事秦,而秦国十年间不敢犯赵,为何?只因外有廉颇,内有蔺相如也。廉颇数次击退秦兵,蔺相如数次羞辱秦王,因而秦国知赵国强盛,不可侵犯。为今之计,大王不如重新启用廉颇,与秦军决一死战;若能将之击退,方能打消秦国觑觎之心。” 赵王听后,果然召廉颇前来,询问守战之策。廉颇道:“今赵国上下,可战之士不过二十万,且有半数尚滞留在北方,用作抵御匈奴,一时召集不得。若武安君白起亲自领兵来犯,末将便是有通天之能,也不能胜之;若是他人领兵前来,方有胜算。” 赵王大喜——白起卧病在床一事,早有细作报到邯郸。廉颇又道:“长平一战时,王龁暴露于前,白起暗藏于后,赵括因此中了诡计,轻率出关交战;此次秦军主将名为王陵,未必不是秦人的计谋,不可不防。大王须当谨慎行事,另向他国求援,若能请得大军来救,则退敌一事有望矣。” 赵王知道廉颇说的在理,可是……山东各国都已被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给一一化解掉了,这时躲之都唯恐不及,谁敢前来救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