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决裂 (第3/3页)
在进入阿苏夫主教区后,瓦希德-阿祖维并不像他在人们面前表现的那么坦然,而是经常整夜辗转难眠。他越发虔诚地向父神、向新的守护天使祈求指引,最后得到的是‘向前走,你的敌人将为你打开大门’的神谕。如此隐晦难解的谜题,在阿苏夫坚固的城墙面前,他终于确定自己得到了答案。 他还记得半个月前偶然的一次遭遇,让他有了一丝明悟。 一个海尔拉村的农夫,为考伊科营地送来一车粮食。一向对外交涉的阿布德-拉扎格恰好不在,瓦希德便从自己的积蓄里数了数,交给那人一袋迪尔赫银币。农民千恩万谢地之余,竟然还找回了一小半。出于好奇,瓦希德询问了阿苏夫的粮价,得到的竟然是麦一磅10特里菲(trify)的超低价格。而即使是在粮食产出远大于消耗,甚至大量出售到努瓦雍的考伊科,麦价也从来就没低过15帝国比阿斯(pase)。官方兑换比例,1比阿斯铜币等同于1特里菲铁币。实际交易的话,铜比例96%的比阿斯肯定要高于号称具有千分之几金、银含量的黑色特里菲。 难道阿苏夫教区粮食大丰收,以至于谷贱伤农了? 进一步询问,瓦希德了解到事实并非如此。阿苏夫教区的大量人口,被引导到伐木、木器制作、养蜂采蜜等产业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庄不断减少。作为落后典型之一的海尔拉村,其产量已经十多年没有增加了。而北方传教区传统的小麦、黑麦输出却在持续增长。从农人半是抱怨,半是哀叹的话语中,瓦希德发现阿苏夫教区的实际生活水平远远不及考伊科。考伊科人从来就没有饥饿的记忆,最多是面包里麦麸的比例有所提高而已。而同样产粮的阿苏夫,一年中竟然在春荒的好几个月里需要用面糊、黑豆来充饥。 既然如此,阿苏夫的粮食价格应该高扬才对啊,怎么反而比考伊科还低呢? 瓦希德向粮食交易方面经验老道的阿布德请教。能为前主教运营多年麦谷生意颇受器重,自己还能从中牟取私利的前司铎,给了瓦希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解释——这是教会的经营模式。 教区的统治阶层垄断贸易层面的利益,这一点考伊科仅仅是初见雏形,在其他教区却是一种惯例。教区上层利用已经掌握的政治权力、信仰号召力,积累了大量财富。庞大的教会及其附属群体借此控制地方经济命脉,从中汲取更多的利益。譬如在阿苏夫,最赚钱的买卖不是粮食,而是蜂蜜、宝石、毛皮、木家具之类的特产品。为了培养这些收益更好的产业,教会就压低粮食价格,使得种粮变得无利可图。另一方面,他们在行使税收、圣捐的权力的时候,有意拔高金银币的价值和逼利。农民需要种植并以较低的粮价出售粮食作物才能换取贵金属,周期长而不稳定。采蜜人、毛皮猎人、伐木人、作坊工匠,则只需要将日常制作出售给教会控制的商栈就能直接得到现金报酬,完成作为平民和信徒的义务。如此一来,就迫使地方民众将劳动力更多投入到非粮食种植且又能换取更多钱币的工作上。 当这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粮价逆向增长的现象。更为古怪的是,为了掩盖地区教会从北方传教区大量获利事实,阿苏夫还要继续维持对本土粮食输出的义务或者说表象,这更进一步推升了粮价。阿苏夫的地方教会根本无意改变这个状况,相反,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掌控乡村向城镇的粮食交易,在从事高价值产业的民众手中榨取第二份收益,在青黄不接的时节刻意制造粮荒的局面。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粮价高企而动员民众改为种粮。最后就是瓦希德看到的明明是全国知名的粮食产区,粮价反而比考伊科还高的现象。 通过这番洗礼,瓦希德开始明白这个国家的运作模式。不过不是以正面,而是绝对负面的形式。这让他回忆起位于南方荒漠的阿祖维家族遇到的类似的一些困境。 瓦希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冬日的寒意,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我们进城。”他向他的掌旗官和书记官发出战斗的呼号。 数十年后,至高神的信徒将这次事件称为‘阿苏夫之辩’,或者‘阿苏夫之殇’,端看他所在的分裂后的教会的派系。前者认为年轻的使徒,新教派公认的首任教皇,瓦希德-阿祖维,用自己犀利的语言和对父神的坚定信仰,揭露了旧教会的没落和腐朽。后者认为叛逆者瓦希德-阿祖维出于自身的考虑,拒绝了阿苏夫主教为首的旧教人士挽救他的最后尝试,终于将本可改良的教会体制推向了分裂。 平心而论,由神职人员控制一个地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比撒加塔伊诺这样的封建帝国用世代传系的贵族统治领地,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行使中央政府职责的圣座,cao控着地方神职人员的任免权。一位在地方上成就卓著的教士,将会获得晋升,甚至被吸纳到圣座下属的国家机构中,负责更大范围的国家事务。而无能的教会成员,则会因为疏于培育信仰而失去神眷,在教会中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评估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能够的神术的效果和等阶——由圣座评定。无论从执行力、影响力,或者选拔方式的角度,这种制度都远优于撒加塔伊诺帝国的领主分封制。这也是为什么至圣联合能以仅有帝国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且缺乏精英将帅的系统教育的情况下,却始终能对抗乃至压制对方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弊端呢?父神教会控制下的信徒,他们精神上受到各类典章仪式的约束,物质上被主教、司铎、执事掌控。就像一颗颗螺丝、木楔,被呆板地安装到以至圣联合为名的宗教、军事、政治混合体上。这极大抑制了民众自身的活力。 由瓦希德此后的言论而言,约束并指导信徒的言行举止、生活工作,他认为是正确的。由此生产的财富没有被用于侍奉并壮大至高神的信仰,反而被少数披着宗教外壳的堕落者私吞,则是彻底的邪恶。换而言之,他认为至圣联合的制度本质上是好的,问题在于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资源,被逐渐变得自私自利的所谓受选者家族所侵吞了。而他就是要秉承神意,惩戒这些败类,将真正的信徒们引导到光辉道路上——当时他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了这个意识。 然而即使是这个不怎么成熟的思想,当时也没多少人能认同。瓦希德-阿祖维悲哀地发现,他最初的追随者中,一部分是畏惧于他所展现的神迹,另一部分则是本能地从众心里。在近四千考伊科人中,真正信任他并能为他所确定的目标不惜牺牲生命的,只有寥寥数人。如果虽然腐败堕落却依旧强大的旧教势力对他视若无睹,刚刚崭露头角的他或许在掀起一阵大家一起抱怨既有秩序的思潮后,便落于沉寂了。考伊科流亡者,也会在找到满意或不满意的安身之所后,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他当然不甘于此,他的新守护者同样不甘于继续寥落。阿苏夫主教的邀请,恰恰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让考伊科识破旧教高层贪婪嘴脸的机会,一个让阿苏夫的普通信徒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一个让他和他所代表的天使势力突破千百年来枷锁和束缚的机会。 瓦希德并没有想到这个机会,会将他的思想传遍整个北方教区,并掀起一场波及整个国家,将人群和信仰彻底撕裂成两半的战乱。不过让他再选择一会,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对方,根本没给他任何其他的选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