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的那些日子_第214回 归乡观雨伴流云 秋思古塔对昭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4回 归乡观雨伴流云 秋思古塔对昭馀 (第1/2页)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这首诗没有题目,因为它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中的一首诗。我估计只要对《三国演义》有着一点儿了解的朋友,都能说出关云长这段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我有幸与武圣关羽的同音,这也是我的这部故事开篇就讲到的。关公这段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意志坚定,忠义无双,英武盖世的一面。在道教中,他被尊为武圣关帝。后来,随着我国各宗教的融合,他又被我们的本土佛教尊为护教伽蓝菩萨。宗教和百姓之所以这样拥戴于他,正是因为看重他一身正气,能够震慑妖魔。回首国企的十八年中,我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即便多次转换专业领域,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我都从未退缩过。而今,我却被国企蛀虫及其余毒矮化、丑化、边缘化甚至妖魔化。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自然雪亮,经常妖魔化别人的人,他们本身就是“妖魔”,是吃屎狗,是尿裤贼,是蛀虫,是新时代最需要清除的垃圾。本来,写这一回故事之前我首先想起的是罗贯中。从罗贯中我又想到了三国演义,从三国演义我就想到了千里走单骑,从千里走单骑我想到了关云长,从关云长我想到了护教伽蓝菩萨,从护教伽蓝我想到了斩妖除魔,从斩妖除魔我想到了妖魔化,继而我又想起来了国企蛀虫的斑斑劣迹,这就是我的发散型思维。还记得,国企蛀虫曾经这样评价我“头脑灵活,很难驾驭。”、“你永远也想不到他在想什么”...哎,本来智商的差距还在其次,主要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说了这么多,我们这一回的故事,还要从刘云和罗贯中的家乡,山西省昭馀县说起...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回书正说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来到了我和刘云一起回家的日子。已经准备好礼物的我和刘云,拿着滨海市开往山西省昭馀县的车票,坐上了K865次列车。这趟绿皮普快我后来坐过很多次,虽然五六百公里的路程,要走十几个小时,但是,却是夕发朝至非常的方便。想想马上就要去见未来的岳父、岳母,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即便我有着遇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无法完全化解这份忐忑的心理。究其原因大概还是我太在乎刘云的感受了吧。因此,我在和刘云回山西之前,还是做了不少的功课。比如:刘云的爸爸mama都是做什么工作?职业履历如何?学历背景如何?性格如何?家里还有什么主要亲属等等...我自认为,这份前期功课做得要比我填的那份《干部履历表》可详细多了。当我得知,我这位未来的岳父大人是国内某著名高校毕业,机械类专业的高材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博学多才的时候,我的内心才稍微的安定了下来。我知道,虽然我们隔了一代人,但是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教育经历,这就非常容易展开话题。不过,为了能和这位未来的岳父大人聊得投机,我还是提前弄来了几本关于山西和昭馀的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恶补了一番。读书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多读了书,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的多,而不是只局限你眼前的这一方小天地。当我为了能给刘云的父母多留下一份好印象,而翻开山西和昭馀的历史的时候,我就被这块土地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这临时抱佛脚管事儿不?我觉得这要看一个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了。比如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搭建的很好,这样他学起什么来都不费劲儿,他只需要在着重了解的地方进行补充就可以了。可有些人,自己基础不好,本身缺乏积累,知识体系根本没有,即便他后来看再多的书也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当然,就算是人云亦云的人我也是不鄙视的,因为每个人命运不同,种种原因让一些人错过了最佳的黄金学习阶段,这本就是一种遗憾,我们就更不该去嘲笑他。这个世界上最可恨的人,就是那种自己不学无术,又看不起别人读书学习的人。在他们眼里,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自己的人生,学习没有半点好处。学校和职场的一切,无非就是花钱打通关系的过程而已。他们没当领导时,想的是花钱买官当领导。他们当了领导之后,则是卖官鬻爵,封官许愿,索贿受贿。这是蛀虫的本能,他们不学习,不创造,只知道用小钱儿换大钱儿,蔑视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信仰,抹黑我们的组织,破坏我们的事业。666厂国企蛀虫杨万晨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当我了解到刘云家乡的历史的时候,真的是让我肃然起敬。昭馀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昭馀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我曾经以我的家乡古塔市悠久的历史为荣,可是我们塞外的历史与灿烂的中原文化比起来,真的是逊色了很多。不仅如此,昭馀县境内的晋商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也是数不胜数,更有三家大院中外驰名。后来,其中的一家大院还被搬上了荧屏,可是火了一阵子。昭馀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列入《辞海》、《辞源》、《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和《中华大字典》的名人有百余人,列入《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00多人,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医学家、教育家、武术家、晋商实业家和革命家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