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的那些日子_第214回 归乡观雨伴流云 秋思古塔对昭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4回 归乡观雨伴流云 秋思古塔对昭馀 (第2/2页)

等。咱们开篇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唐代大诗人王勃、王维、温庭筠等等历史名人都是昭馀县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银河中,真是都如繁星般璀璨。倚在火车卧铺枕头上的我,看到这里不免摇头赞叹。然后,笑着看着刘云。刘云看我不看书了,对着她傻笑,她有些发毛,瞪大了她那清澈的大眼睛对我说:“你莫名其妙的对我傻笑啥?”我拿起了书,坐到刘云的身旁说:“你看看你的家乡,多有文化底蕴啊!”刘云看了看我手里的书,也点头说:“是啊!不对,我的家乡有文化,你瞅着我笑什么?”“能笑什么,我就觉得你的文化照你的家乡比起来,差了一点呗!”我打趣的说道。刘云一噘嘴说:“你就瞎说吧,等到了我们家,我先领你去我们的高中看看,我的母校和昭馀县的文庙在一起,你说我们这文化气息,你还敢笑话我没文化。”是吗?昭馀县还有文庙,我这本书上,为啥就没有介绍呢?

    说起来文庙,我这发散型思维又发散了。急忙问刘云:“你们家乡的文庙有正门吗?”刘云听到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气的笑了,对我说:“你才没文化呢!谁家的文庙没有正门?”嘿!我在冰城市读书时,那里也有座文庙,在工程大学旁边。这个文庙就只有一个小门,没修正门。为此我还问过在冰城工程大学读书的表哥那其中的原因。表哥告诉我,冰城文庙修建时,科举制度已经废止,由于文庙有着不出状元不许开正门的定制,因此就没有正门。后来,我还专门找过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由于中国历代延续不断的尊孔崇儒,到了清代,全国孔庙有2000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有数百座。曾经的中国,每个州、府、县都设有文庙,它是孔庙和官学的合二为一,大多建在当地官府的生旺方(东方、东南方)闹市中,这里没有其他庙宇整日缭绕的香火,祈祷膜拜的人声,却弥漫着一种高贵的文化气息。文庙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庙学合一”的制度使得教育成绩十分突出,因此,文庙还曾经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读书人云集的地方,自有一种特殊的气场,他们成为秀才后在此学习,从这儿出发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考上举人便成为国家官员,仕途就此展开。因此,有文庙的地方旁边绝大多数都有学堂,而且都保留着不出状元不开正门的惯例。

    当刘云听我说出冰城市的文庙没有正门时,这下可让她逮着理了。她坏笑着对我说:“你们那里连个状元都没有,而我的家乡状元多的数不过来。我们的文庙里还有状元桥,我每天上下学,都要从上面经过。你说说你是不是没文化呀?”嘿嘿!一向温柔善良、低调内敛的刘云啥时候就不知不觉得变得这么伶牙俐齿了呢?刘云原来和我斗嘴基本上都是甘拜下风,无论从语速、反应、声调还是强词夺理方面,我都完胜于她。可是,不是有那么句俗话嘛,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关宇的刘云时间长了有慧根呐。刘云成长的很快,慢慢的我开始说不过她了。其实,也不是真的说不过,而是我觉得在我这里很少人能占了上风,我那么爱刘云,让着她点儿不也很好嘛!再说,她进步的也太快,和她争辩真是既累又伤感情,这样的傻事得不偿失。刘云一看问住了我,她也纳闷儿了。她用手捅了我一下说:“喂,说不过我,你生气了,怎么不说话了。”我才没那么小心眼儿呢,只不过我这发散型思维有些感慨罢了。看着刘云那可爱的样子,我一把拉过了她,刘云侧倚在我的怀里,不再说话了。此时,时间好像凝固了,所有的美好、温馨与幸福都定格在了那温暖的瞬间。此时我在想,我愿意把我的生命就定格在这里,把我们交给光阴,只为一起听听风吹,看看花开。哪怕这只是一场梦,我愿永远不要醒来。

    此时,窗外开始下雨了,雨点很大,却很稀疏,噼里啪啦的打在车窗上。高速行驶的列车,让那一点点晶莹的雨滴,在玻璃上画出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在微弱路灯掩映下仿佛散发出迷人气息。列车的行进是那么的有节奏,很快便驶进了前方黑乎乎的山峦之间。呜~的一声长笛划过夜空,雨开始越下越急,清凉的秋雨,很快让原本有些闷热的车厢变得凉爽了起来,此时的刘云在我的怀里靠的更紧了。车厢早已熄灯,我和我心爱的人靠在一起,昏昏欲睡。不知道过了有多久,刘云叫醒了我说:“时间不早了,我去中铺睡了,你也早点睡觉吧。”这时,我才发现车厢里的灯已经熄灭了,对面铺上的抠脚大叔已经鼾声如雷。我哪里能让刘云爬中铺呢?我急忙站起来,要自己去中铺上睡。就在这时,我看到了窗外一个奇妙的现象...

    本周第一更到这里就结束了。由于我和刘云都不是滨海本地人,因此单身宿舍时的节假日总是要经历旅途劳顿。用陶阳的话说,那就是小关同志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实,远不止铁路,还得有航空、公路、公交、出租、商业等等行业,我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再次单独提一下,最近,有位铁杆粉丝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居然记录了我每篇开篇诗的内容,真是让我无比感动。这位铁粉只不过是众多粉丝中的一员,这样的举动将会不断地激励我,坚定地更新下去。如果您有共鸣,如果您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您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如果您想参与讨论或者提供问题线索。请您加入《我在国企的那些日子》书友圈进行讨论。最后,还是要感谢各位读者的大力支持与一路陪伴!记得多点赞、多转发、多评论、多关注、多收藏,到网或QQ阅读为我投推荐票。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