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节 峡谷 (第1/2页)
“是谁带队!我要送他上军事法庭!” 上将怒不可遏,他仅仅外出散步22分钟,骑1师一个轻装加强连说没就没了。战争爆发以来,A军还没出现过连级以上建制单位几乎全军覆没的记录。 “是副营长多尔少校,他是第一个.......已经殉国了,上将。” “怎么回事!难道82师谎报3号机场守敌的伤亡数字?” “这不太可能。被俘183人是确凿无疑的,再综合历次战斗报告,ID团残部最多三百人,其中还包括炸毁坦克的装甲兵、没有战斗力的医护、勤杂及轻伤员。这样的实力加上低迷的士气,即使奇迹出现,最多打退多尔少校先头连的阻击,不可能全歼。我们正加紧分析现场传回的视频片断,尽快找出真相。” “电令机场防守指挥所,除巩固防线所需兵力外,须抽调一个营派往峡谷方向,配属骑1师第8团雅各布上校指挥。” “是!” “告诉雅各布上校,不要低估这头受伤的野兽。” 雅各布上校未曾低估过任何人,重视战场情报、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是所有A军军官的共性,一线指挥官没有八成的把握,都不会拿纳税人儿子们的生命开玩笑。A军严格的军官逐级培训体系及完善的交流验证机制决定了庸人和天才只能干满服役期,卷铺盖走人,他能从西点军校一个见习少尉一步步晋升为上校,无疑经受了部下、同事、上级、各级军校及“反恐战争”的重重考验。 正如事实所反映的那样,战场统计报告的数据是准确的,ID团残部确实不足三百人,能拿枪战斗的勉强过半。一个拥有强大后援的加强连足以将敌人缠住,拖死,进而蚕食干净,该连遭此大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再精确的情报分析和数据运算也敌不过老天爷一个喷嚏。 如果多尔少校不是第一个阵亡,如果把加强的迫击炮换成重机枪,如果先头连直接杀死那名突然变卦的被俘中校,如果....... 偏偏所有的“如果”都发生了。多尔少校告急时,团属*炮已经错过最佳炮击时机,另一方面,严格的空中支援权限管制决定了那条深不可测峡谷不会有任何作战飞机出现。尽管由两个满编步兵连组成的增援分队打破了海军陆战队在阿富汗山区的最快徒步行军记录,仍然无法及时赶到。 “请原谅,上校。我只收拢到9名士兵,他们说多尔少校和其它人不可能回来了。” “这不是你的过错,克林顿,”上校在电话里安慰伤心欲绝的克林顿少校,“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建议先稳住阵脚,判明对方实力后再实施攻击。千万不要勉强,实在不行可以避开锋芒,中国人有句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我也是这么想。” “很高兴听到这些,一切就交给你了。” 刚放下电话,雅各布上校便询问了峡谷北端的战况,结果很让人满意。 在多尔少校先头连谷中遇敌之前,谁都没有料到ID团残部会从峡谷方向突围,幸好雅各布上校在收到“QI旅一部正向3号机场方向机动”的外线通报时敏感地意识到:QI旅不会在3号机场失守后才跑出来放马后炮。鉴于主要路口均被骑1师大部及空降82师一部牢牢掌控,他的目光落在堪称绝路的峡谷方向,他迅速判定:QI旅的真正目的是抢在骑1师前面控制峡谷出口,打通ID团残部的退路。他一面呼叫陆航部队封锁峡谷北端,一面调集各种运输工具,将团主力抢运到阻援位置。不出所料,峡谷北端的阻援战斗打响没多久,多尔少校就回报称:“歼灭ID团残部前哨小组,俘获疑似ID团副主官级别的中校。” 尽管多尔少校不幸阵亡,峡谷出口还控制在雅各布上校手里,ID团残部的退路总算是堵住了。 随着远处各种各样的烟雾一古脑冒出来,克林顿少校不免踌躇。烟雾显然是敌人放的,红色、黄色和蓝色,压根不理会求救、示警和报平安的特定用途。他们想掩盖什么? 克林顿少校想了一会儿,“再来三发,” 迫击炮班又发射了三发定时引爆的炮弹。炮弹窜上半空,打个旋儿扎下来,擦着乱石、树枝等等一切可能引爆触发式炮弹的东西,如愿触地。落点选择得很好,冲击波正好与风向产生对流,烟雾似有散去的迹象。 良久,克林顿换了个手势,“该我看看真相了。” 又是三发出膛,这一次,是侦察照相炮弹。 “少校,”情报官把平板电脑递过来。 照片只有十几张,虽然是黑白照片,分辨率和实际清晰度却不低。情报官一一筛选,挑出拍到人的其中一张,放大了十倍。 那是一个手势。 长长的中指高高地举着,两眼仰视天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