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挑战赛_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第2/5页)

曾利用外族兵力,意图借助外族势力以掌权。例如《晋书-刘元海载记》中,记载了CD王颖勾结匈奴人刘渊(汉光文帝,-310年,304-310年在位):

    「CD王颖镇邺,表元海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颖为皇太弟,以元海为太弟屯骑校尉。惠帝伐颖,次于荡阴,颖假元海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及六军败绩,颖以元海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颖悦,拜元海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11]

    又例如,《晋书-惠帝纪》有记载王浚(206-286年)借用乌丸兵力平乱:

    「安北将军王浚遣乌丸骑攻CD王颖于邺,大败之。」[12]

    《晋书-汝南王亮等传》中亦有提及王浚及东嬴公腾(-307年)利用外族乌丸及羯朱的势力:

    「安北将军王浚、宁北将军东嬴公腾杀颖所置幽州刺史和演,颖征浚,浚屯冀州不进,与腾及乌丸、羯朱袭颖。」[13]

    由于八王之乱中,诸王利用外族势力争权,导致外族势力得以进入中原。在永嘉之乱发生前,已有氐人李雄(成武帝,274-334年,304-334年在位)及匈奴人刘渊登基称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已死,其子刘聪(汉昭武帝,-318年,310-318年在位)遣石勒(后赵明帝,274-333年,319-333年在位)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284-313年,306-313年在位),史称「永嘉之乱」;其后愍帝(司马业,300-317年,313-316年在位)又于316年被匈奴人刘曜(前赵皇帝,-328年,318-328年在位)俘虏,一年后被杀,司马睿(晋元帝,276-322年,318-322年在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登位,是为晋元帝。自此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左,北面则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氐、羯、鲜卑及羌;十六国:汉/前赵304-329年、成汉306-347年、前凉314-376年、后赵319-351年、前燕337-370年、前秦351-394年、后燕384-407年、后秦384-417年、西秦385-431年、后凉389-403年、南凉397-414年、北凉397-439年、南燕398-410年、西凉400-421年、胡夏407-431年、北燕407-436年)[14]并立,南北分裂局面已经成立。

    从氐人李雄于304年成立成汉帝国,到前秦苻坚(前秦宣昭帝,338-385年,357-385年在位)于376年攻陷代国(北魏前身)统一华北,五胡分裂中国北方的局面曾一度停止。可惜,苻坚于淝水一战(383年)大败而回,北方又再陷入分裂。其后北方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423-452年在位)于439年统一,北魏再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篡,而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在南方,刘裕(宋武帝,363-422年,420-422年在位)于420年篡东晋自立为宋武帝,史称刘宋。后萧齐篡宋,复又被萧梁所取代。陈霸先(陈武帝,503-559年,557-559年在位)则在557年篡萧梁即帝位,建立陈朝,与北周南北对峙。

    由曹cao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隋文帝(杨坚,541-604年,581-604年在位)于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才结束如此纷乱的局面,南北分裂局面长达393年(撇除晋武帝年间的统一时期)。南北朝的边荒就是在南北长期分裂、争战篡夺不休的背景下形成的。

    3.2.边荒形成的背后意义

    从本文的释名的一部份已经得知边荒由来已久,由两汉与匈奴之间的「瓯脱」,到三国魏吴间的「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再到南北朝的「边荒」。南北朝的「边荒」虽在地理位置上继承三国时的「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但是在历史意义上更接近两汉与匈奴之间的「瓯脱」。后文会更详细探讨边荒的地理优势,现暂且按下不论而集中研究边荒形成的背后意义。

    两汉时的瓯脱与后期的边荒在地理位置上略有不同。根据逯耀东的考究,汉匈间的瓯脱有好几处,包括「酒泉故地」、「河南地」及「云中界外」[15]。古代对边境或疆界等的定义比较模糊,很多学者也论证过此一观点,例如学者韩树峰(1966-年)在《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中指出: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石赵、苻秦固然可以做到胡马临江,东晋政权也曾数次收复旧都洛阳。而且南北政权在这一地区基本上都是倏忽来去,其所占领的地区也因此很难巩固,这就使得南北政权之间的边境线变得更加难以确定。」[16]

    此外,亦有胡阿祥(1963-年)提及类似的观点:

    「而在我国封建社会,一则国与国之间、政权实体与政权实体之间,往往并无明确的、稳定的分界线……」[17]

    由以上引文看来,由于边境线的模糊,边荒的出现对南北朝的政权而言,似乎是「顺理成章」。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古代边境地带主权模糊,就能促使边荒的诞生,边荒形成实有其独特的历史因素及与南北势力消长的有关,而且北朝与南朝虽然均接受边荒的存在,但对边荒的看法却迥然不同。

    3.2.1.北朝的角度

    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而言,能够在边界上获得一片模糊的缓冲地区,不单单是实际需要,也是面子上的光荣。参考逯耀东的说法:

    「每一个游牧民族和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接界处,必定留下一段距离的『边荒』地带,这种边荒地带,汉朝的匈奴称之为『瓯脱』,如果用现代语来解释,该称为非武装的缓冲地带,这个地带的狭宽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光荣。」[18]

    不难把同样的概念套入南北朝的边荒中:在西晋之前,还未有一个可以在中原安然建立政权的外族,连强悍势大的匈奴也只是不断地sao扰着我国边境,难以在中原区域安定下来。但是,在西晋八王之乱打后,「五胡」竟能在中原地区占地称王,更把西晋政权赶了去江左建康,此一片相隔在南北中间的非武装的缓冲地带,把北方政权的地位直接提升到跟汉族平起平坐,更甚是把南方政权压在脚下。来看一看《宋书-索虏传》:

    「虏又破邵陵县,残害二千余家,尽杀其男丁,驱略妇女一万二千口。刘粹遣将姚耸夫率军助守项城,又遣司马徐琼五百人继之。虏掘破许昌城,又毁坏钟离城,以立疆界而还。」[19]

    由此段引文可见,北魏政权仍不脱游牧民族作风,杀人**后,破坏敌人城池,再举军撤离[20]。项城、许昌、钟离(今安徽临淮关一带)均在淮水附近,北魏在取得胜利后没有巩固取得的成果,反而班师回朝,由此可见,边荒这一个非武装的缓冲地带的存在,对北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立疆界而还」,更是一种炫耀的手段。

    至于在实际需要方面,在永嘉之乱前后,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原为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一下子要适应及学习中原的管理架构,是很困难并且需要大量时间,于是边荒此类的缓冲地带便应运而生,在北方尚未有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