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挑战赛_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第3/5页)

下统一的能力前,边荒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方诸多政权的安全,亦给予她们茁壮成长的机会。现以北魏汉化为例,先有崔浩(-450年)提高北方汉人地位的政治改革:「齐整人伦,分明姓族。」[21]。不过最后因450年发生的「国史之狱」而停止。崔浩的失败基于很多原因,与本论文题目关联不大,但其面对的阻力却能侧面描写了外族政权,从游牧民族的性质过渡到以耕种为主的中原文化的困难。到了孝文帝(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时,此位皇帝极度推崇中原文化:

    「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22]

    可惜,他面对着众多保守大臣的反对,《魏书-李冲列传》记载:

    「高祖乃谕群臣曰:『……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率如右。」[23]

    孝文帝即使面对众多阻力,却依旧于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及进行一连串的汉化改革,最后更不惜于太和二十年秋(496年)杀太子元恂(482-497年)。由孝文帝进行汉化的一连串历史事件中,反映出游牧民族汉化的困难,从而体会到边荒形成的实际需要,留下一片「两不相属而又两皆相属」的缓冲地带,给予北朝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改革。又看看北魏大臣若库辰树兰移(-年)寄给东晋南平王铄(-年)的信:

    「二十五年,虏宁南将军、豫州刺史北井侯若库辰树兰移书豫州曰:『……故上表台阁,驰书明晓,自今以后,魏、宋二境,宜使人迹不过。自非聘使行人,无得南北。边境之民,烟火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亦善乎!又能此亡彼归,彼亡此致,则自我国家所望于仁者之邦也。』」[24]

    若库辰树兰移的信表达了北魏还未有积极南侵的实力,也间接反映了边荒缓冲地带的存在切合北魏的国政:需要时间从游牧民族过渡到中原的农耕文化。

    3.2.2.南朝的角度

    从南方政权的角度出发,边荒的作用应该就只建基在「坚壁清野」四字之上了。永嘉之乱的六年后,晋室迁都建康,南北对峙,汉族只拥半边江山。自此以后,除了刘裕北伐略为成功外,其余时间北方均强于南方。《南齐书-王融传》提及南朝的国政乃保境安民为主:

    「晋世迁宅江表,人无北归之计,英霸作辅,芟定中原,弥见金德之不竞也。元嘉再略河南,师旅倾覆,自此以来,攻伐寝议。虽有战争,事存保境。」[25]

    南方大臣们亦有这种「绥靖」的想法,《宋书-何承天传》有言:

    「斥候之郊,非畜牧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势有强弱,保民全境,不出此涂。」[26]

    此外,还有《宋书-周朗传》:

    「故毒之在体,必割其缓处,函、渭灵区,阒为荒窟,伊、洛神基,蔚成茂草,岂可不怀欤?历下、泗间,何足独恋。议者必以为胡衰不足避,而不知我之病甚于胡矣!」[27]

    这种「绥靖」想法甚至影响到刘宋大臣颜竣(-459年)及谢庄(421-466年),他们提出拒绝与北魏互市,皆因害怕北魏乘机进犯:

    「寇负力玩胜,骄黠已甚,虽云互市,实觇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不如塞其端渐,杜其觖望,内修德化,外经边事,保境以观其衅,于是为长。」[28]

    「臣愚以为獯猃弃义,唯利是视,关市之请,或以觇国,顺之示弱,无明柔远,距而观衅,有足表强。」[29]

    君臣百姓们都有着「保民全境」和「坚壁清野」概念,甚至认为「我之病甚于胡矣」,于是,边荒的形成便变得重要,划出一片缓冲的中间地带,一来给予南朝执行「一曰移远就近;二曰浚复城隍;三曰纂偶车牛;四曰计丁课仗」[30]等措施的时间;二来就是借用长江淮河等险要形势防守,得以与北朝隔江相对。

    4.「边荒」的优势

    若说边荒的形成与其历史背景有关,边荒的持续存在就显示出边荒拥有的优势,因为无论哪一个有心大一统的皇朝,都不会容许边荒的存在,边荒若没有特别优势,实难想象其得以在乱世中延续。而要探讨边荒的优势,则可说是体现在她的地理位置上。

    4.1.地理位置

    边荒约在秦岭、淮水一带。陈金凤这样描写秦岭:

    「秦岭为『九州岛之险』……逾越秦岭,南向北可击关中,威胁北国重镇长安,北向南可攻汉中,指CD,拥江左上流的形胜。如此一来,沼秦岭山地南北两侧的汉中乃至关中成为著名的中间争夺与对峙地区。」[31]

    而郦道元(470-527年)在《水经注》中,则形容淮水为「四渎」之一:

    「《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32]

    《水经注》旁征博引,引用了《风俗通》所言:长江、黄河、淮水及济水为四渎。所谓「渎」,同通及独,意指以上四条河流均是与大海相通或独自流入大海的大河。此外,《水经注-淮水》一篇详尽描述淮水此河系概况,例如淮水的流向和河水的分流[33]。淮水与长江及黄河并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岭与淮水一起组成了中国分隔南北的淮河流域,而位于淮河流域一带的边荒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众多历史著作极力表明淮河流域的重要性,例如《读史方舆纪要》有言:

    「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34]

    《六朝通鉴博议》亦有言:

    「天下无衅,则淮南可以蔽江南,淮北可以通青齐;天下有变,则分命大将,将淮北之众可以出冀岱、摇青冀,发淮南之师可以袭许洛、取梁宋……而两淮之地,南北余千里,分兵而守则力不足,发兵而守则内可忧,故欲守两淮,莫若守其本。淮北之本在彭城,淮南之本在寿阳。」[35]

    除了上述的《读史方舆纪要》和《六朝通鉴博议》外,还可参考顾炎武(1613-1682年)的《亭林文集-形势论》及徐文范(-年)的《东晋南北朝舆地表》,现代则有何荣昌(-年)的《略论六朝的江防》[36],关于淮河流域一带的地理优势的著作多得难以尽录,反映出淮河流域实乃不可不争的重要军事据点。

    4.2.军事力量

    徐益堂(-年)这样形容南北淮水之争:

    「南北战争时最剧烈的据点,亦往往在汉水和淮水的两岸。」[37]

    事实上北朝与南朝对淮河流域的控制权的竞争从未停止过。陈金凤在《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着力描写宋魏淮北之争。其中,最关键一事,就是在泰始三年(467年),薛安都(-469年)降魏,刘宋失淮北,埋下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