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挑战赛_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探讨南北朝「边荒」的形成 (第4/5页)

北强于南,及由北方统一南方的伏线[38]。

    要在如此激烈的南北军事竞争中生存,边荒若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义熙二年(406年),刘毅(-412年)的上表形容了荒人的强悍:

    「忝任此州,地不为旷,西界荒余,密迩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强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逋逃不逞,不谋日会。比年以来,无月不战,实非空乏所能独抚。」[39]

    荒人的战斗力惊人,「民不识义,唯战是习」,令东晋末、刘宋初的军事家刘毅也感到害怕,「比年以来,无月不战」更证实了以上所说的南北军事竞争的激烈。

    《南齐书》数次提到荒人或边人带兵作乱,《魏虏传》记载:

    「明年,边人桓天生作乱,虏遣步骑万余人助之,至比阳,为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所破。荒人胡丘生起义悬瓠,为虏所击,战败南奔。伪安南将军辽东公、平南将军上谷公又攻舞阴,舞阴戍主辅国将军殷公愍拒破之。六年,虏又遣众助桓天生,与辅国将军曹虎战,大败于隔城。」[40]

    《陈显达传》也记述着相同事情:

    「五年,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界蛮虏相扇动,据南阳故城。上遣显达假节,率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众军受显达节度。天生率虏众万余入攻舞阴,舞阴戍主辅国将军殷公愍击杀其副张麒麟,天生被疮退走……显达进据舞阳城,遣僧静等先进,与天生及虏再战,大破之,官军还。数月,天生复出攻舞阴,殷公愍破之,天生还窜荒中,遂城、平氏、白土三城贼稍稍降散。」[41]

    《蛮传》中亦简短地叙述了桓天生(-494年)作乱一事:

    「五年,雍、司州蛮与虏通,助荒人桓天生为乱。」[42]

    三段引文都记录着荒人桓天生在北魏的帮助下,于永明五年(487年)起兵作乱南方。要作乱就必须有兵,除了桓天生,再加上胡丘生(-年)在悬瓠起义,由此引证边荒拥有的军事力量必然不弱,至少达到被北朝用之以牵制南朝的实力。当然,边荒的实力也绝对不能直接动摇南朝的根基,否则,桓天生也不用「还窜荒中」,战败后逃回边荒。

    《魏书》补充了对桓天生的介绍:

    「延兴中,大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滍叶以南八万余落,遣使内属。高祖嘉之,拜诞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听自选郡县。诞字天生,桓玄之子也。初玄西奔至枚回洲,被杀,诞时年数岁,流窜大阳蛮中,遂习其俗。及长,多智谋,为群蛮所归。」[43]

    《魏书》指出桓天生的真名乃桓诞,天生只是其表字,而其人乃桓玄(369-404年)宗族一事亦再被提及。除此以外,原来早在延兴年间(471-476年),桓天生已经从属于北魏旗下,其后人桓晖(-年)、桓叔兴(-年)等在桓天生死后亦继续依附于北魏政权。陈金凤提及过很多蛮族,较为出名的除了桓天生及其后人外,还有田益宗(445-517年),这些蛮族居住在边荒之中,或附北朝,或附南朝,利用他们的军事力量影响着南北局势,并以此生存于乱世夹缝之中[44]。

    4.3.经济状况

    在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一书中,把边荒的生活极度理想化,成为了陶渊明(365-427年)笔下的桃花源:

    「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里,这里是受不到战争的困扰与摧残的,除了偶尔有南北双方的使节,或渡淮走私的商人经过外,他们的生活是和外界完全隔绝的。这里充满了安静和安祥,所以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是可能出现的……这种社会,正是身处乱世的陶渊明所谓的典章制度,治世不足,扰民有余,人生真正的乐趣,也只在于闲话桑麻,消忧樽前寻找,所向往的王介甫〈桃源行〉中『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理想社会。」[45]

    无疑逯耀东的形容是非常夸张,难以想象在战火连绵的淮河流域能够有桃花源优游自在的生活模式,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尝试从边荒的经济状况,了解其应有的生活模式。

    魏晋南北朝间的贸易会随着战火的短暂停止而恢复,所以南北贸易的发展不算太差。南北贸易主要有官方与走私两途。官方一途是指朝庭在边境城镇设立互市场,容许商贾百姓自行买卖或透过正式出使交聘,来和敌国贸易,互通有无,例如前秦的苻健(前秦景明帝,317-355年,351-355年在位)和北魏的拓跋焘:

    「雄遣菁掠上洛郡,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来远商,于是国用充足,而异贿盈积矣。」[46]

    「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灵太后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负物而取之,又数赉禁内左右,所费无赀,而不能一丐百姓也。」[47]

    《北齐书-崔暹传》则提到朝庭高官派人跟随使节到南方采购货物:

    「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暹惟寄求佛经。」[48]

    上述头两段引文分别是前秦和北魏时,官方在边境设互市场的贸易成果,而最后一段引文则是朝庭出使交聘的贸易情况[49]。

    至于走私一途,又分官场间与民间两方面。官场间的走私就是边境将领利用职权,私下与敌国互市,例如北齐的高季式(-年)及崔季舒(-573年):

    「(高季式)仍为都督,随司徒潘乐征讨江、淮之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寻而赦之。」[50]

    「(崔季舒)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51]

    还有陈的侯安都(519-563年):

    「寄以徐蕃,接邻齐境,贸迁禁货,鬻卖居民,椎埋发掘,毒流泉壤,睚眦僵尸,罔顾彝宪。」[52]

    在民间走私方面,则可参考《梁书-张禝传》:

    「初郁洲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53]

    边荒位于秦岭、淮水一带,无论是官方还是走私的南北贸易都必须经边荒此中间地带,而由贸易带来的收益必然不少,再加上南北双方皆大力发展边荒的水利,有利农业,对边荒亦有正面影响[54]。由此可见,边荒的经济状况必定甚佳,但是若考虑到边荒周遭的军事形势,边荒实需要保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此举在在需钱,会增加边荒的开支。所以,总括来说,边荒的经济实力应只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但断不是逯耀东所说的封闭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而是透过与南北双方交易,再从中获利的经济社会。

    5.总结

    在动荡不休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下,边荒的形成实有其独特的因素。从北朝的角度看,一方面越大片的瓯脱对游牧民族而言,光荣越大,另一方面,一片缓冲的中间地带能为北方带来时间,让他们能从游牧民族的性质过渡到以耕种为主的中原文化。但是,从南人的角度看,边荒则有「坚壁清野」的作用,使他们能抵抗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