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 于谦于谦 (第1/3页)
皇太孙要收权! 皇权的强盛,势必是建立在弱臣的基础上。 当臣子手中的权利减少,则君王手中所执掌和能够调动的权利,则会无限的放大。 四位老大人的沉默,朱瞻基看得仔细,也清楚他们的心思。 “我非是有意,要行所谓收权之事。而是为了朝政更加清明,各部衙门,能各司其职。” “如何各司其职?朝堂之上,户部官员只言论奏议户部之事,工部官员只知工部有司之事。朝堂上涉及各部衙门统筹之事,则应交由内阁署理。各部司衙门,应为职能,承办诸事。” 无疑。 朱瞻基的这番话出口之后。 夏元吉、金纯、宋礼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的看向了杨士奇。 杨士奇是内阁的人。 太孙的这番话,无疑是在加重内阁的权利。 若是按此照办,往后大明朝堂上,无论六部、五寺、九卿,只能管着自己那一摊子事情,其他人的事情你无权插嘴,更不要说插手了。 想要弹劾人? 官员犯事了,自然有都察院、大理寺、六科给事中来风闻奏事。 朝堂上所有的争论,都必须要汇集到内阁,交由内阁协商出一个中肯合理的办法,然后按照各部衙门的只能,交代下来给各部衙门具体办差而已。 此时的杨士奇,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口答应下来。 哪怕现在内阁只有他一个人留守应天,他觉得这件事情,就算是其他人在场,也会答应下来。 不过…… 在场的三位尚书大人,脸色却是稍稍有了些变化。 制衡。 天平不能出现偏差。 朱瞻基再次开口:“若是如此,内阁要紧。往后,翰林清流,自然是不能直入内阁的。执政内阁,署理朝堂,不经部堂,于国无益。” 夏元吉三人的脸色,稍稍的缓和了一些。 内阁往后的成员选拔,是要从六部各司衙门提拔的。 如此,他们现在就已经有了入阁的资格了。 就连杨士奇也不由点头示意:“不起州县,不入中书,便是前唐也是如此。非有治理一方的能力,如何为宰?太孙此举,于大明大有益!” 随着杨士奇的发言,在场的三人,也都微微点头。 他们都是久经地方、部堂的官员,自然对那些整日里,夸夸而谈的清流有些看不上眼,觉得都是些好高骛远之人。 治理天下,自当是稳重为主,若无经验,却手握重权,这是祸国之事。 安抚了三位尚书大人的心情。 朱瞻基微微一笑,举杯敬酒。 待众人共饮之后,他又亲自为四人满上酒水。 如此,才接着说:“说起来,今日也算是小子唐突。这等涉及国朝根基之事,不该从小子嘴里说出来。如今亦有僭越之嫌,然而眼看着大明越来越大,国事繁杂,小子心中这些淤积许久的话,方才借着今日一并说出。还望诸位老大人,见谅。” 他这是在解释。 涉及朝堂政权的划分,这等事情,向来都是忌讳的,非君王不可妄议。 朱瞻基今天,当着杨士奇等人说出这些话,便已经是有了僭越的嫌疑。 不! 是实证! 若是按照如今应天城里的谣言。 这更是坐实了,太子党的言论。 不过,他如今这样解释。 杨士奇等人,却是脸上微微一笑,显得很是随意的摆摆手。 这才是少年人的秉性。 心里头,总是藏不住事的。 在杨士奇他们看来,大明朝下一代自然是东宫继承的。 再下一代呢? 自然就是眼前这位。 若不是为了大明,这个少年人也断然不会将这些,本该压到几十年后的事情,在现在就全都吐露了出来。 “太孙忧心国事,乃是大明之幸,臣等敬佩。”礼部尚书金纯,开口发言。 宋礼紧随其后:“朝堂上,早就该如此。老臣年初,还想着将两淮、河南、山东等地的河道沟渠修缮一番,却是被几个什么都不懂的官员,给弹劾的死死的。他们哪里知晓,两淮、河南、山东等地,这些年久经洪涝,若是河道清理完善,百姓也可少些苦难。” 技术性官员宋礼一出口,便是实打实的铁证。 杨士奇等人,则是在一侧,露出同情之色。方才宋礼所说之情,年初的事情,他们都是在场的。 最后,修缮两淮、河南、山东河道的事情,正是被那些人,给弄没了的。 朱瞻基笑笑开口安抚:“老大人宽心,眼下工部以你为重,新式水泥路的修建,势必要推行下去的。到时候,可有您老忙的了。” 听到皇太孙提到新式水泥路的修建。 宋礼眼前一亮,他张张嘴,竟然是支支吾吾了起来。 “宋尚书有什么事,皆可在太孙面前言明。”杨士奇出口。 宋礼点点头,看向朱瞻基:“太孙,老臣有个不情之请。” 朱瞻基颔首:“老大人请讲。” “老臣最近日思夜想新式水泥路之事,老臣执掌工部多年,然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