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十九回 灭六国江山一统 号始皇建立郡县  (第3/3页)
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其所往。始皇问群臣道:“尉缭弃朕而去,何也?”群臣皆道:“尉缭辅佐陛下定四海,功绩最大,可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论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也是胡猜臆断,借此话邀功请赏,欲望获得分封大益。    这正是:雄才大略灭六国,江山一统堪可歌。意气风发改新制,独创超凡易昔辙。功臣悬望分封益,遁走帝师惑难解。高人窥透运堪忧,远离是非为智者。    且说秦始皇听了群臣之议,便说道:“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群臣皆说道:“燕、齐、楚、代等处,地远难达,治理失周,不置王封,无以镇之。”这时李斯却有不同看法,只见他力排众议,列举分封制的弊端,遂说道:“周封国数百,同姓为多,其后子孙,自相争杀无已。今陛下混一海内,皆为郡县,虽有功臣,厚其俸禄,无尺土一民之擅,绝兵革之源,岂非久安长治之术哉?”此话道出了周朝数百年来,所经历的规制缺陷得失,深刻悟解了历史教训,当以新法进行统治,才可避免发生争夺乱战之情。这郡县制的成功见效之处,乃是秦国久已实施之策,早已成熟掌握,经过实践证明,其对稳固皇帝权威,防止王侯独立坐大难治,避免诸侯纷争之乱,是有效的管理策术。秦始皇本也自喜大权独揽,不容它人分权掣肘不尊,自是倾向李斯的建议,与其有着相同的谋虑,即从其计。    秦始皇本喜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他的固有个性所赋,自然与李斯想法一致,于是说道:“国之土地,莫非皇土!国之臣民,莫非皇臣。既为新朝,当有新象,本朝统官驭民之举,古之前所未有,当有新气势方可,即以郡县为本,制定新国策。”于是对照如今国域图,经过一番商定之后,乃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共设为:“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琊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巨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当时北边有胡患,古时将游牧民族统称为胡,经常侵扰边境,故渔阳上谷等郡,辖地较少,设兵镇守关隘。南方水乡安靖,故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皆为李斯调度,设郡守监御史各一人。    值得一说的是,这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郡,为征楚大军胜后班师,又被秦王政派往南征,总共有五十万之众。其中有不少工匠农家,跟随队伍越过南岭,前往如今的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征服了那里的少数民族,将这些广大地域,也纳入了秦朝版图,由此设立了以上三郡。这些出征岭南的军伍,以及工匠农家,大多便留在了岭南之地,为秦朝统治其域,起到稳定的基石作用,同时也带去了北地先进技术。对开发岭南各地,教化当地民众,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后来结束国内动荡,秦朝稳定之后,又大量移民到南地,人众逐渐通化。使其地原有民众,逐步跟上社会进程,到十数年后反秦大乱,统治岭南的秦军政首领,在守将任嚣去世前,将军政大权交给了赵佗。其便遵遗嘱封堵关隘,夺取秦三郡之地,建立了南越国,自此独立称王,后经汉朝皇帝刘邦遣使镇服,归汉称臣,还曾经反叛,汉文帝又争取其继称臣,最终汉武帝征灭其国,此为闲叙。    战国经历了二百年混乱,及至秦朝统一天下,却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六国虽灭,却还存有反抗不服之人,隐藏在大众之中,如何消除隐患,成为一项难题。秦始皇采取了移民策谋,即将原六国后裔亲族,兼有天下豪富之家众,全部迁到咸阳都城附近,或是安置在关中之地,使其在监视之下生存,由此消除反抗之心。动迁共有二十余万户,填补国都关中之人外迁任仕之空缺,也便可聚集更多的人口,以繁荣京都之城,可谓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为防止兵器散留民间,埋下反叛隐患,即收天下甲兵武器,聚敛于咸阳销毁,铸成金人十二尊,每人重有千石,放置在宫廷之中,以应“临洮长人”之瑞兆。为标示新朝之气象,又命于咸阳北坂,采各国建筑之精华,仿建六国宫室,以供皇宫所用,还建造离宫六座,以供出游使用,后又继建“阿房之宫”,规模浩大无比。    秦国朝也应时改变,晋升李斯为丞相,负责各项国事筹划治理,再任太监赵高为郎中令,负责管制监督百官,也是因其曾廷救有智,格外施恩器重之意。秦始皇对诸将帅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赏赐各封万户,其它人赏或千百户不等,俱准许其所收入之赋,皆为己有,而官衔却是皇帝给予,随时即可撤换,集权于皇帝手中。在实施全国统一的新政时,却发现六国文字不同,难于通行文书格式内容,甚或行文中出现混乱不一,对管理偌大国家不利,亟需取得一致才行。于是便依据秦国实行小篆体文字,再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出官政通用文字,这就是通传的,李斯所创“小篆体”秦朝文字。以致在全国推广使用,经过十多年的连续运用通行,逐渐被时人接受,成为一项历史功绩,被人所称道。后因各地衡器不一致,交易换算难度大,存在偏差不便之弊,即也采取统一方法,按照秦国之规,定出了国标,统一度量衡,发令实行。    这正是:一统江山成完国,    治理纷乱事繁多。    分封存弊志新改,    郡县集权皇帝握。    六邦残遗近都迁,    兵器尽敛铸神者。    规定字法为秦篆,    量衡通制车同辙。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