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后一个大帝_第二章李自成典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李自成典故 (第3/3页)

br>    而如今在离仙人寺不远的化处镇新寨村,一直流传着这么个说法:反字岩居住的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是被吴三桂赶走的,现存的“反字岩”、“彝王屋基”便是彝族人所留。

    据说吴三桂打听到李自成下落后,便统领精兵数千,前往黔中边远小镇——化处镇。可是那时的天问和尚已“坐化成仙”。

    且由于其广施恩惠、救苦救难而得到好名声,吴三桂于是便把所有的怨恨发泄到当地土著居民身上,大肆屠杀仙人寺旁边的彝族人民,彝王仓惶中率领余生者逃窜,在四方山上留下了如今的“反字岩”。

    从此,彝族人在化处“神秘消失”不知所终,在化处新寨,人们都知道,“彝王是被吴王赶走的。”

    (2)李自成墓座落在通城县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

    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

    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块石护拦,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

    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沐若亲笔所题“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

    左刻王任重题词:“李自成是一位农民革命的伟大领袖”;右刻时任县长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记”;后则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异草相依。

    1996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

    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式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

    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县高官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五、李自成行宫。

    (1)盘龙山古建筑群,又称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盘龙山上,总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盘龙山古建筑群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修建的行宫,是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建筑组成。

    1992年4月20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盘龙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盘龙山古建筑群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

    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3)盘龙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初建为真武庙。

    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令其侄李过返乡,将真武庙原址扩建为李自成行宫,并将马鞍山改称盘龙山。

    乾隆四十三年(1791年),米脂县士绅高九逵等人集资数万主持扩建盘龙山古建筑群。

    清光绪十五年(1895年),乡绅冯云城等复修盘龙山古建筑群。

    民国十五年(1927年),盘龙山古建筑群改为米脂中学校舍。

    1978年,陕西省文化厅拨款7万元复修盘龙山古建筑群。

    198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盘龙山古建筑群进行了局部维修。

    五、艺术形象。

    (1)文学形象: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金庸小说《碧血剑》、《鹿鼎记》中,李自成均有出场,与陈圆圆有一女阿珂。在《雪山飞狐》里,则是重要的线索人物。

    (2)影视形象。

    电视剧\电影:1981《武侠帝女花》麦天恩、1984《双雄会》许还山、1985《碧血剑》朱铁和、1985《雪山飞狐》、刘江1986《李信与红娘子》待查、1990《巾帼悲歌》董子武、1991《雪山飞狐》李杰、1994《乱世不了情》张振寰、1998《鹿鼎记》华忠男、1999《雪山飞狐》骆应钧

    2000《碧血剑》骆应钧、2003《帝女花》罗莽、2004《明末风云》杨洪武、2005《江山风雨情》刘威、2005《谁主中原》张山、2007《碧血剑》王卫国、2007《雪山飞狐》李振起、2008《鹿鼎记》陈之辉2014、《鹿鼎记》苏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