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章 千秋大业 (第1/2页)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三百章千秋大业徐景昌抱着肥嘟嘟,粉嫩嫩的儿子,小家伙长得飞快,要不了几年,他就抱不动了。 “你个小崽子知道吗?都有人往你身上投资了!” 徐显忠当然听不懂这话,他只是咧嘴笑。 而小孩子的笑,又是最有杀伤力的,徐景昌很快就打定了主意,让这小子多拿点,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既然是自家的事情,就不能让儿子有损失。 徐景昌很干脆,他随后公布了一条政令,而且还通过了邸报宣传出去,讲的就是从吕宋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可是太及时了,等于给摇摇欲坠的金矿投资,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果说倭国尚有两次战败大元的事迹摆在那里,让人心中忌惮,不知道结果如何……吕宋就没什么好说了。 以他们的程度,随便从三宝太监手下调几艘船过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投资的事情,本就是搏一个希望,只要坚信明天会更好,不断有故事可讲,就不会崩盘。 而徐景昌又进行了一项不断离谱的cao作……他把黄金投资的生意,和其他大明的债券打包,送去了安南。 这么好的发财生意,自然要普天同庆,上下同欢,哪怕是藩属国,也能得到大明的青睐。咱们携起手来,一起走向满是黄金的富饶沃土…… 看到了徐景昌的cao作,夏原吉已经无言以对了。 “我真傻,真的!我单以为这小子当了爹之后,会收敛一些,讲点道德。我现在才知道,某人就是天生的缺德玩意,幸好当初没有结亲,不然我都会被他给卖了。” 夏原吉心中哀叹,但是他也不得不叹服,姓徐的属实厉害,眼瞧着就要炸开的一颗惊雷,愣是让他给压制住了。 这份功力,放眼朝堂,也真是没谁了。 夏原吉收拢了手头的案卷,过来找徐景昌。 “定国公,那个悟宇和尚正在和各方协商,已经有三分之一接受利息调整,愿意放弃分红,只求拿回本金……其余的人,也在谈论之中。” 徐景昌点了点头,“这么看起来,事情属实好了起来。” 夏原吉点头,仰头长叹,一声苦笑,“总算是又躲过了一劫。定国公啊,实不相瞒,我是真有辞官不做的心思。我现在就像是个提着水桶的可怜人,遍地都是火烛,一旦烧起来,就直上九霄,我的这点水,根本不够用。” 夏原吉频频倒苦水,徐景昌笑道:“夏尚书,你的意思莫非是要给户部增加几个人?” 夏原吉道:“这也是陛下赞同的,户部最少也要四个尚书,一个管户籍,一个管商税,一个管度支宝钞,再有一个总览全局。” 民政部,商业部,财政部…… 徐景昌笑着点头,“我完全赞同,回头我就跟蹇尚书聊聊,然后尽快把名单递给陛下,尚书侍郎我们定……至于下面的官吏,伱看是从科举上选,还是怎么办?” 徐景昌的痛快干脆让老夏都惊呆了,“你不给我掣肘,不拖延推诿?” 徐景昌哼道:“你要是这么想我,那我也可以如你所愿。” 夏原吉慌忙摆手,他可没有折腾自己的毛病。 沉吟了好一会儿,夏原吉才道:“定国公,你看是这样的,户部这些破烂事,光靠着科举出来的人,那是绝对不行的。我打算四方求才,尽快完成户部的变法。” “怎么说?”徐景昌很好奇道。 夏原吉介绍道:“所谓四方求才,这一个还是科举,侍郎下面的郎中,主事,离不开科举人才。” 徐景昌点了点头,“没错,毕竟他们容易控制,更厉害的你就把握不住了。” 夏原吉给了徐景昌一个大白眼,“我不和你一般见识。” 随后他又道:“这第二个,就是太学生,尤其是江西的太学生。” 徐景昌道:“就是那些太子殿下弄去的太学生?” “对,我发现他们彻查地方,处置大户很有魄力,户部急需这样的人才。接下来不光是江西,还有其余省份,也都用得着。” 徐景昌表示赞同,“夏尚书有心了,这是一步好棋。” 夏原吉道:“接下来就是要从市面上求才。” “市面上?” “对,不管三教九流,凡是能通过考核,有一技之长的,悉数收入户部……他们负责征税,清查逃税等事项。” 徐景昌也笑道:“不错。” “至于最后一向……我想要点兵马!” “兵马?户部不是有税丁吗?” “不是税丁,而是那种有军中经验,能够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我在北平的时候,处理每一个隘口的事情,就仰仗着军中将士……他们不像官吏,做事干脆,闻令而动,十分好用。” 徐景昌微微一笑,心说夏原吉看的还挺准的。 除了少数科举进士,属于充门面的,剩下的三类,全都是有本事,能干事的。尤其是军中将士,这更是个妙招。 因为有了武学的关系,将领不再是一名不文的大老粗,让他们处理一些政务,完全是可能的。 而且军务出身,使得这些人执行能力强,服从性高,堪称宝贵的人才。 唯一的问题,就是大举引入这些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