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御前会议(二) (第2/2页)
/br> 昭雎暂时要哄着,刘向暂时也要用着,毕竟是自家的舅舅,虽然跟昭雎不亲不楚,但关键时刻,还是要站在自己这边的,司吏之事用刘向,他也能放心。 “哈哈,右令尹所云不错,此事的确是寡人欠虑了,非司吏所能言!” 见及大王和颜悦色,昭雎心中顿时一松:“大王英明。” 熊横站在大殿中,又来踱了几步,做了短暂的思索之后,方才言道:“司吏府者,既是行考教、检查、举荐我大楚官吏之事,那必要尽到其职,不可为空。” “因而寡人思之,当在这司吏府之下,乃立尚吏司,将我楚国官吏,尽皆登记造册,何年何月生,籍于何地,所学为何,何时受何人举荐为官,为官几年,各行何事,都需得记载的清清楚楚,上至于令尹,下至于乡里,皆不可或缺。” 此言一出,有人震惊,有人则认为在情理之中。 想当初楚王行户籍令,编户齐民,之后楚国的税赋就要按照这户籍上所记载的来征收,致使今年的府库一下子充盈起来,便向的削弱了乡里氏族的力量。 现如今又要给所有的官吏登记造册,这岂不是意味着会入户籍令那般,楚国上下官吏大王尽皆掌握的清清楚楚,用谁不用谁,都是有据可查。若是日后在来一道,不在册者不为官,那楚国可真就如秦国哦一样了。
不仅是群臣唏嘘,就连熊横也在唏嘘。 从魏国开始变法,天下掀起这档子事都多少年了,楚国却还依旧是半分封半封建,许多地方的官吏郡守县令什么的就任命了,比州牧掌管权力都大。 他要给楚国所有的官吏一份在编档案,日后让所有的官吏都要通过考编。 见无人说话,熊横又继续说起来:“于国事府中枢之下,立尚吏司,以尚吏令执掌,以个郡立尚吏长,以各县立尚吏官。就如典狱之典狱长,户籍之户籍官,上下垂直,层层辖制,方能真正的正我楚国国体,诸位意下如何?” 去年之时,楚国郢都中枢官吏,就尽皆在司吏府登记造册,现在这一步就要到全国了,这必然会卷起一场风浪。 就在群臣思索之际,令尹屈原早已站了出来。 他与楚王有同样的理想,他与楚王有同样的目标,他与楚王都明白楚国之积弱,楚国之变法失利,皆是在贵族也。 他屈原是个贵族不假,但他宁愿抛弃他现在所得到的一切,能让楚国向秦国那样的、真正的强盛起来。 楚王以他的令尹,那就是要变法。 “大王,臣以为此举甚是英明,合司吏所云以正国体之云。臣曾听闻,大王为太子时在稷下学宫与人论战,言道大争之世,乃人才之争,方有大才能成霸业,尚吏司所执并非是为我楚国官吏登记造册,而是在外大王、为楚国选拔大才,成就霸业。不知司吏意下如何?” 最后,屈原又来了这样一句。 刘向的心思他可算是看明白了,多是靠像楚王的,以他的性子必然会应允,而且他又是主司吏的国事大臣,只要他首肯了,此时还算难吗? 不,一点都不难。 上首的熊横听到后,并未言语,就只是微微颔首。 考验臣子们是否尊崇他国策的时机来了,谁能为楚国变法出力,谁能为楚国变法阻力,一观便知。 “大王,臣亦以为令尹言之有理。” 令人诧异的,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刘向,而是反应迅速的昭雎。 莫非他真的彻彻底底的想通了,抛弃了上诸国大夫的贵族头衔、不要了昭氏首领的包袱、远离可那些个委身与他之下的楚国贵族,只愿做一个大司徒、右令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