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四零章 再见乐毅(三) (第1/2页)
营帐正中,乃是一盏烛火 其上有七八根蜡烛,燃烧地正盛,将本该昏暗的营帐照亮了许多。 熊横举着酒爵,就这样笑望着乐毅,略微寻思了片刻后说道:“唉,上将军当真是谨慎之人,寡人都布下了如此之势,莫非此战还能有败的可能?” 面对楚王的提问,乐毅毫不避讳,直视而道:“天下之事,再没有确切的结果之前,皆有变数,就如同于楚国而言,楚王就是最大的变数,是谁都想不到的变数!” 此言…… 确有此理。 在熊横刚即位之时,没有人会认为楚王能掌权,更是没有人认为,楚国会能到今日地地步,什么是变数,这就是变数。 “明白了,上将军真心思缜密,寡人现下就可以告诉上将军,此番谋秦,寡人有必胜之心,也有必胜之理。” 熊横知道,光是说这些,决计打消不了乐毅心中的疑惑,他又站起身来,行至乐毅面前,望着他一字一顿道:“以往之攻秦,乃只取一路,胜则胜,败则败,压根显示不出我八国对一国的又是,故此寡人今朝之策,乃是分上中下三路,三路出击,秦人南北无暇自顾,又如何能赢得了我八国呢?” 没有做丝毫的隐瞒,当着乐毅的面,熊横将楚国的计划和盘托出,因为自今朝之后,楚国会跟燕国成为盟国,攻守互助,既然是盟国,那自然是要展现出其诚意的。 “三路?” 乐毅闻之,略显惊异。 楚国的斥候探子遍布整个天下,在这关键的节点上,燕国岂能没有斥候探子驻扎在楚国,打探楚国的消息。 因而乐毅心中十分清楚,楚王此番发兵尽皆是招募而来,至于国内的江东大营、襄阳大营、上庸大营俱是没有动,除此之外还有鄢城守军,郢都守军。若说是要镇守国内的话,江东,鄢城,郢都三军足够,那上庸跟襄阳还留着不动,就很让人怀疑了。 须知上庸往西,即可入汉中之地,当年楚王槐可是走过这条路的,对于破秦楚国人是有经验的。 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缘何这两路又忽然变成了三路,那还有一路在哪里呢? 忽然间,乐毅有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在今年之初,楚王忽然迎娶了魏国王女魏乐,而且出征的时候将其一直带在身边寻欢作乐,表现出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原来并非是楚王好色,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谋划。 “楚王可是说河东?” 河东者,魏国上郡也。 “嘿嘿,寡人就知道以上将军的聪慧,必然是能想得到此理,从河东渡河而战,乃是当年吴起的破敌之策,若是在中路函谷关以及南路上庸都如火如荼之时,魏国突然起精兵而攻秦之河西,秦人又如何自顾呢。” 话到这里,楚王有阴笑一句:“只要外界压力一大,内部再做些手段,纵然是强大如秦国,也需得面临城破的结局,如此上将军对此战可有信心?” 乐毅皱着眉头,露出了深深的疑虑,许久他才吐出了这样一句话:“那如此说来,此战之后,能霸天下者必是楚王也!” 秦弱则楚强,这是必然的,对于此熊横倒没有否认,径直点了点头。 “所以寡人才说,上将军精通纵横之术,寡人与上将军一定会有话要说。” 熊横呵呵一笑,举着手中酒爵朝着乐毅示意道。 楚王何意,乐毅又如何不清楚。 “国之邦交,皆在于利也。昔年,当今秦王曾在我蓟城为质,多亲于我燕,在秦悼武王绝膑而亡后,我燕王以及外臣都曾佐于秦王,令母子二人经赵国而平安入咸阳,而秦王母子也在即位之后,思量恩情,多亲于我燕国,此为其一是也。” 乐毅略微沉吟片刻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其二者,楚王也知这远交近攻之理也,我燕与赵素有中山之争,赵雍屯兵中山在即,一旦如此则二国再无缓冲,可为近攻也。而秦国之于西,赵国之西,故此燕秦之交,立于我外事也。” “当然,还有其三者,正所谓合纵则王楚,连横则王秦,其楚乃合纵之国,而秦乃连横之国,然我燕在秦国之东北,当为连横是也,既是连横,当选秦而不选燕国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